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國學是什麽意思

國學是什麽意思

“國學”壹詞,古已有之。現如今“國學”之意是指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與學術,是從古至今無數代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經受歷史的錘煉打磨與自然的甄選淘汰,終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寶,受無數世人所矚目與敬仰。

“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壹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於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這時的“國學”實為藏書與講學之所。

原有釋義

“國學”壹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孫詒讓在其所著《周禮·正義》中指出:“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由此可見,“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壹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此後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所變化。

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於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亦稱“白鹿洞國學”、“廬山國子監”、“廬山書堂”等),首次使用了“國學”這壹概念。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為藏書與講學之所。宋代書院興盛,湧現出白鹿、石鼓(壹說嵩陽)、睢陽和嶽麓四大書院。由此來看,“廬山國學”實際上是壹所既藏書又講學的“學館”,亦即後來的“書院”。在當時的境域下,所藏之書和所講之學,自然是中國的傳統學術文化。從宋代四大書院的實際情況來看,也是如此。可見此時“國學”這壹概念的使用,與“國醫”是壹樣的。

但是,真正把“國學”同諸多“外學”相提並論,即作為壹門統攬中國學術的概念提出來,則是在西學東漸、我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的清末民初。[1]

19世紀末,面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刺激,日本學界從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識本國文化,發出了提倡“國粹”、“國學”的呼聲,從此“國學”壹詞在近現代流行開來。這就自然感染並刺激了處境相似的中國學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啟超曾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國學報》。但黃主張先作“國學史”,使梁放棄了創辦《國學報》的設想。而國粹派學者則趁機力倡“國學”。1904年,鄧實在上海的《政藝通報》發表《國學保存論》,論述了保存“國學”的重要性。次年,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發行《政藝通報》、《國粹學報》,標誌著“國學”在國內的立足。[1]

釋義爭議

就國內而言,清末民初,學界對“國學”的釋義爭議很大,大致有以下幾種:

(1)“國學”即“中學”。這壹釋義與清朝大員、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等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關。

( 2)“國學”即“國粹”。把“國學”與“國粹”等同,要麽名不副實,要麽等於把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以外的內容排斥在外,又因人們對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之理解不盡相同,自然就很難使“國學”的內容及其解釋規範化。而在實際操作上,這樣的釋義也行不通。

(3)“國學”即“國故”。這壹釋義,是針對“國粹”壹說太籠統,又鑒於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並非壹切皆“粹”而提出的。這種提法曾經被當時許多著名學者所認可。“五四運動”時期的“舊派”、“新派”“國學”家們,幾乎都使用過“國故”壹詞。

(4)“國學”即中國固有之學,系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亦即“中國學”。這壹釋義,是針對“外國學”而言的。這壹釋義,起初當以章太炎和鄧實等表述得比較明確。章太炎在旅居日本主編《民報》時,曾舉辦“國學講習會”、“國學振興社”,並為設在上海的“國學保存會”機關報《國粹學報》撰文。

可見,章太炎認為“國學”是壹國固有之學,並把“國學”之興亡與國家的興亡聯系在壹起了。既然“國學”是“壹國固有之學”,而中國是個有諸多個民族所組成的大家庭,那麽,把“壹國固有之學”理解為“中華民族固有之學”,似更妥帖。

“國學即中國固有的或傳統的學術文化”。這壹釋義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堅守,成為“國學”的通常定義。如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國學”壹詞的解釋就是沿用了這樣的定義:“稱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這可以說是自清末民國初至今,壹直沿用下來的比較通用的定義。[2]

學者釋義

就國內而言,鑒於上述缺陷,有的學者嘗試從內涵上重新釋義《國學》。如宋定國教授在其《國學三部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版)中,就作了這樣的闡釋:“國學”是“中國學術”或“中華學術”的國內簡稱,是研究中國即中華民族之傳統學術文化之源流及其發展的基本規律,以推動我國和世界學術文化的進步和發展為目的的科學。[1]

青年學者周易玄在其學術專著《國學旨歸》中指出,國學應該是指治國平天下之學。並在其文中做了詳細辨析:

有的學人認為“國學”壹詞有歧義,不贊成用。恰恰相反,我竭力主張用“國學”壹詞來囊括中國傳統文化。

國學在漢代就有了此名稱。但其含義卻是國家的大學機構。直到民國,國學才被大力提倡,以與“西學”相區別相對立。

國學這個詞語體現的是我們國家、民族的自信與自豪,不必凡事都必須以西方之學為準繩!就像榮格所說的:“中國有自己的科學,與西方科學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另壹種科學。”榮格的這壹表達,是基於他對《易經》的認識與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給國學下的定義是:“壹國固有之學”,遭到了許多學者的質疑。若依此,那麽英國也有固有之學,叫英國國學,其他如法國、德國也都有。

但是,基於對中國文化的整體把握,我經常在講課時宣稱——

國學,是治國平天下之學。修齊治平,是真正中國文化的核心追求。很能完整地表達國學的精神,表達中國文化的特點與內涵!

因為能治國平天下,必然就已經做到並做好了誠正格致,修身齊家。所以這是壹個整體。

不僅是儒家,壹切諸子百家都在追求這個。只是儒家明確地提出來。諸子們用了各自的方法和手段來達成這個理想。其實這正是對“道”的追求。

以上是周易玄先生的論述。許多學者認為,將”國學“定義為”治國平天下之學“,此壹認識,也極有價值。這個表達,指出了國學的功能、作用、中心思想與終極追求。使”國學“壹詞有了生機與活力。同時彰顯出中國文化獨有的內涵與唯壹性。

國學壹詞雖然被許多學者認為“治國平天下之學”,但是就國學本質來講其實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民族文化,百家爭鳴自成壹體而又交相輝映。國學作為區別於科學的大學問,不僅僅被定義為狹隘的“平天下之學”,用之平天下,此乃“平天下”之學;用之修身,此乃“修身”之學。古人訓誡教誨,不當為名利所誘,需做整體把握。意見不壹並不能說明什麽,各自僅視角不同耳。真正參國學之人,不能在字面參,而要廓其大意,領會意境。

最快回答,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