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關於孔子故事的四字成語

關於孔子故事的四字成語

1. 有什麽孔子的故事嗎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壹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壹舉壹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壹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壹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壹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壹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壹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裏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壹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壹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裏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壹想、查壹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絡裏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壹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妳為什麽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壹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壹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壹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壹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壹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妳們壹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淩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妳的社會關系如何? 妳有硬梆梆的後臺嗎?妳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淩弱: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壹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遊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鬥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壹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壹起罵:

"妳這死夫子,妳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妳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淩弱.妳所說的那壹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鉆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妳盜丘,而叫我盜跖!妳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妳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壹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2. 關於論語的四字成語

〖哀而不傷〗 成語典故: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論語·八佾》〖哀矜勿喜〗 成語典故: 如得其情,則哀矜勿喜. 《論語·子張》〖愛禮存羊〗 成語典故: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論語·八佾》〖安老懷少〗 成語典故: 子路曰:‘原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公冶長》〖愛素好古〗 成語典故: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春秋·楚·李耳《老子》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愛之欲其生〗 成語典故: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春秋·孔丘《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成語典故: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論語·顏淵》〖不安小成〗 成語典故: 據他之才,已自可仕,只是他不伏如此,又欲求進.……便是不安於小成也. 宋·朱熹《朱子全書·論語四》〖必不得已〗 成語典故: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論語·顏淵》〖半部論語〗 成語典故: 參見“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成語典故: 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北辰星拱〗 成語典故: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 《論語·為政》〖不恥下問〗 成語典故: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不得其門而入〗 成語典故: 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論語·子張》〖不得其死〗 成語典故: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春秋·魯·孔丘《論語·先進》〖不悱不發〗 成語典故: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 成語典故: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卑宮菲食〗 成語典故: 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語出《論語·泰伯》〖不改其樂〗 成語典故: 壹簞食,壹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出不改其樂. 《論語·雍也》〖不患寡而患不均〗 成語典故: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論語·季氏》〖暴虎馮河〗 成語典故: 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壹,莫知其他. 《詩經·小雅·小旻》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論語·述而》〖不惑之年〗 成語典故: 《論語·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不教而殺〗 成語典故: 不教而殺謂之虐. 《論語·堯曰》〖不咎既往〗 成語典故: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不堪其憂〗 成語典故: 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不磷不緇〗 成語典故: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語出《論語·陽貨》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至堅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汙.”〖不念舊惡〗 成語典故: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論語·公冶長》〖表裏如壹〗 成語典故: 首尾周密,表裏壹體.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著實,故某集註雲:‘以忠,則表裏如壹.’ 《朱子全書·論語》〖伯牛之疾〗 成語典故: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論語·雍也》〖百裏之命〗 成語典故: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論語·泰伯》〖屏氣不息〗 成語典故: 屏氣似不息者. 春秋·魯·孔丘《論語·鄉黨》〖不棄故舊〗 成語典故: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不求備於壹人. 春秋·魯·孔丘《論語·微子》〖屏氣凝神〗 成語典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論語·鄉黨》用誌不分,乃凝於神. 《莊子·達生》〖屏氣斂息〗 成語典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論語·鄉黨》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 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博施濟眾〗 成語典故: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論語·雍也》〖屏聲息氣〗 成語典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論語·鄉黨》〖飽食終日〗 成語典故: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成語典故: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春秋·魯·孔丘《論語·陽貨》〖不忘久要〗 成語典故: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博文約禮〗 成語典故: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論語·雍也》〖博學多識〗 成語典故: 只是聖人之所以聖,卻不在博學多識,而在壹以貫之.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第45卷〖博學篤誌〗 成語典故: 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子張》〖不相為謀〗 成語典故: 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不亦樂乎〗 成語典故: 有朋自遠方來,。

3. 關於孔子的成語故事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壹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壹舉壹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壹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壹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壹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壹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壹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裏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壹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壹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裏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壹想、查壹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

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絡裏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壹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妳為什麽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壹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壹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壹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壹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壹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妳們壹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淩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妳的社會關系如何? 妳有硬梆梆的後臺嗎?妳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淩弱: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壹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遊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鬥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壹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壹起罵: "妳這死夫子,妳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妳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淩弱.妳所說的那壹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鉆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妳盜丘,而叫我盜跖!妳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妳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壹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4. 與孔子有關的成語四個

愛之欲其生 指喜歡壹個人時總想叫他活著。

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北辰星拱 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環繞。

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 不得其死 得:取得,獲得。指人不得善終 不能贊壹詞 贊壹詞:說壹句話。

指文章寫得好,別人不能再添壹句話。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不舍晝夜 舍:放棄。

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出何典記 詰問見於何書,有何根據。

借指無稽之談 鬥筲之人 鬥:容器,壹鬥=十升;筲:竹器,容壹鬥兩升。形容人的氣量狹小,見識短淺 導德齊禮 指用道德誘導,用禮教整頓,讓百姓歸服 道不同,不相為謀 比喻誌趣不同的人不會在壹起***事 耳順之年 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指60歲的代稱 邇安遠至 邇:近處。指近處的人安樂,遠處的人來歸附。

形容政治清明 孚尹旁達 指玉的色彩晶瑩發亮,比喻品德高尚純潔 畫虎類犬 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倫不類 患得患失 患:憂患。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

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金人三緘 比喻因有顧慮而閉口不說話 浸潤之譖 指中傷他人的讒言逐漸發生作用 鞠躬屏氣 指彎腰曲體,屏住呼吸,壹副恭謹畏葸的樣子 舉枉措直 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措:罷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罷黜正直者 哀而不傷 哀:悲哀;傷:傷害。

憂愁而不悲傷。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愛禮存羊 由於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愛素好古 指愛好樸質,不趨時尚。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

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精益求精 精:完美;益:更加。

已經好了還要求更加好 敬而遠之 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對象。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 樂而不淫 快樂而不放蕩 臨危授命 面對危急時勇於獻出生命 名不正,言不順 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 綿延不斷 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觀壹個接壹個不間斷地出現 苗而不秀 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開花結果。

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名正言順 指名分正當,說話順理成章。後多指說話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 鳴鼓而攻 比喻宣布罪狀,加以遣責或討伐 披發左衽 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頭散發,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為主 飽食終日 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麽正經事。

暴虎馮河 暴虎:空手搏虎;馮河: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被發左衽 被發:散發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

也指淪為夷狄。 表裏如壹 表:外表;裏:內心。

表面和內心象壹個東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壹致。

博施濟眾 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博文約禮 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不恥下問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不豐不殺 豐:厚;殺:減少。

不奢侈也不嗇儉。不增加也不減少。

不敢問津 問津:詢問渡口,問路。指高貴的、深奧的事物不敢過問或嘗試。

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

不教而殺 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壹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不咎既往 咎:責怪。

對以往的錯誤或罪責不再追究。 不勞而獲 自己不勞動卻占有別人的勞動成果。

不念舊惡 念:記在心上。不計較過去的怨仇。

不相為謀 謀:商量。相互之間沒法商量。

指彼此觀點不同,不宜***同謀劃事情。 不以人廢言 廢:廢棄。

不因為這個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納他的正確意見。 不亦樂乎 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裏相當於“嗎”。

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不飲盜泉 比喻為人廉潔。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不贊壹詞 壹句話也不說。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後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

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察言觀色 察:詳審。

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朝聞夕死 早晨聞道,晚上死去。

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徹上徹下 徹:貫通。

貫通上下。 成人之美 成:成就。

成全別人的好事。 成仁取義 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

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持危扶顛 扶持危困的局面。

出類拔萃 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超出同類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處之泰然 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

若無其事的樣子。形容自理事情沈著鎮定。

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穿窬之盜 穿:指穿壁;窬:通“逾”,從墻上爬過去。

從墻上爬過去。指鉆洞和爬墻的盜賊。

賜墻及肩 比喻才學淺陋。 從井救人 跳到井裏去救人。

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行為。現多比喻冒險救人。

從心所欲 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大動幹戈 大規模地進行戰爭。

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大言不慚 說大話,不感到難為情。

簞食瓢飲 壹簞食物。

5. 和孔子有關的四字成語是什麽

關於孔子的成語故事,和孔子有關的成語

有教無類

溫故知新

怨天尤人

至聖先師

聞過則喜

學而不厭

喻之以理

托物言誌

誨人不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後生可畏

過猶不及

四海之內皆兄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言必信,行必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