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成語故事文字版簡單五篇

成語故事文字版簡單五篇

#嬰幼兒# 導語成語是語言中的精華,是歷史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下面是 分享的成語故事文字版簡單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1.成語故事文字版簡單

口若懸河

 晉朝時,有壹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輕的時候,已經是壹個很有才學的人。尤其是他對於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壹些現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十分淵博,對於事情也常常能有獨到的見解。後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並且對他們的學說有深刻的理解。

 過了些年,朝廷壹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中做了黃門待郎。到了京城,由於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麽事情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有壹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贊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象壹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註,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郭象的辯才,由此可知。

 而後人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善於說話,壹旦說起話來就橡倒懸的河水、滔滔不絕,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

 成語出處:《晉書·郭象傳》王衍雲:“聽象語,如懸河瀉水,註而不竭。”

 成語釋義:“懸河”,瀑布。講起話來像瀑布壹樣滔滔不絕。形容能言善辯,也比喻十分健談。

2.成語故事文字版簡單

道聽途說

 從前,有壹個叫毛空的人,有壹次他在路上遇見了艾子於是兩個人便閑聊了起來。

 毛空對艾子說:“有壹戶人家養的鴨子,壹只鴨子壹次就下了壹百多個蛋。”

 “這不可能!”艾子不相信地說道。

 於是毛空又說道:“我說錯了,不是壹只鴨子,實際上是兩只鴨子壹次下了壹百多個蛋。”

 “那也不可能!”艾子還是不信。

 毛空又說道:“大概是三只鴨子壹次下了那麽多蛋,我記不太清了。”

 艾子還是不信,結果毛空便壹次次的增加鴨子的數量,艾子實在聽不下去了,便對他說道:“妳就不能把鴨蛋的數目減少些說嗎?”

 可毛孔卻堅持地說:“那不行,寧可多說也絕不少說。”

 接著,毛空又對艾子說道:“上個月,從天上掉下來壹塊肉,這塊肉有十丈寬十丈長。”

 艾子依舊不相信地說道:“哪裏可能有這樣的事情?”

 毛空於是又說道:“是我記錯了,那大概是二十丈長寬吧!”

 艾子實在是受不了毛空的吹噓,便說道:“這世上哪裏會有那麽大的肉,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掉到了哪裏?妳見到了嗎?還有,剛才說的那個鴨子是那戶人家養的?”

 這時,毛空尷尬地說道:“我也沒有親眼見到過,都是從街上聽來的。”

3.成語故事文字版簡單

撲朔迷離

 北魏時,有壹戶姓花的人家,老父叫花弧。花弧有壹個女兒,名叫木蘭,她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武藝十分高強。

 那時,北魏經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征兵,木蘭的父親年紀太大,弟弟又小,於是木蘭就想裝扮成男子,替父從軍。她穿上父親當年穿過的盔甲,威風凜凜地去見父親,表明自己的決心。花父很感動,但是並不放心。於是,木蘭要求與父親比武,如果勝了就讓她去從軍。花弧向來不服老,就答應了。父女倆就在花園裏比劍,妳來我往。花弧畢竟年老體衰,終於支持不住,敗下陣來,只好同意木蘭代替他去從軍。

 木蘭武藝高強,智勇雙全,打了很多次勝仗,立下了大功。出征十二年,但是誰也不知道她是女子。敵人終於投降了,木蘭凱旋,換上女裝。戰友們驚嘆道:“我們同行十幾年,都不知道妳是個女子!”

 木蘭捉來壹對雌雄兔子,然後笑著說:“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說我女扮男裝,就像在地上走的兔子難以分辨出雌雄壹樣,根本看不出來我是男的還是女的啊。

 後來,人們就用“撲朔迷離”作為成語,比喻事情模糊復雜,真相難辨。撲朔,撲騰、亂動;迷離,眼半閉。

4.成語故事文字版簡單

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壹個善於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

 班門弄斧即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壹篇序文中就有這樣壹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壹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5.成語故事文字版簡單

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於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後往往如醉如癡。

 有壹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壹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壹曲,於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壹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並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並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壹會兒,他又想出了壹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壹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麽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