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然奮勵 勃然:奮發的樣子;奮:奮發;勵:激勵。奮發起來,激勵自己。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勃然奮勵,不可恐懾也。”
踔厲奮發 形容精神振奮,鬥誌昂揚。
出處:孫中山《中國革命史·革命之運動》:“其慷慨助餉,多為華僑;熱心宣傳,多為學界;沖鋒破敵,則在軍隊與會黨,踔厲奮發,各盡所能,有此成功。”
踔厲風發 踔厲:精神振奮,言論縱橫;風發:象刮風壹樣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氣奮發。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中踔厲風發,常率屈其座人。”
蹈厲奮發 蹈:踩,引伸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奮:振作;發:激勵。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壹五九回:“吾父老子弟,尤當蹈厲奮發,為民前軀。”
蹈厲之誌 蹈厲: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動作威武有力。比喻奮發向上的誌向。
出處:明·劉基《齊侯襲莒》:“發揚蹈厲之誌,以成從簡尚功之俗。”
多難興邦 邦:國家。國家多災多難,在壹定條件下可以激勵人民奮發圖強,戰勝困難,使國家強盛起來。
出處:《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發揚踔厲 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誌。後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出處:《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太公之誌也。”
發揚蹈厲 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誌。後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出處:《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太公之誌也。”
奮發踔厲 奮發有為,意氣昂揚。
出處: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
奮發蹈厲 奮:振作;發:激勵;蹈:踩,引伸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精神振奮,行動迅猛。
出處:鄒韜奮《抗戰以來·自動奮發的千萬青年》:“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奮發蹈厲地走出家庭,奔赴前線,不讓男同胞專美。”
奮發圖強 圖:謀求。振作精神,以求強盛。
出處:郭沫若《科學的春天》:“我祝願中年壹代的科學工作者奮發圖強,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學高峰。”
奮發有為 奮發:精神振作。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出處:漢·王充《論衡·初稟篇》:“勇氣奮發,性自然也。”
風華正茂 風華:風采、才華;茂:旺盛。正是青春煥發、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
出處:《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恰同學年少,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鳳翥龍驤 形容奮發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