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君子奮鬥的文言文

君子奮鬥的文言文

1. 形容古人勤奮的文言文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4.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5. 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6.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7.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8. 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舉成名。9.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10. 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誌,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誌,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誌》劉備語? 譯:對任何壹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壹些微小的。

卻? 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3.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 ,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壹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 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 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 。

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6.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壹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 和他達到同壹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 或不足。?7.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8. 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壹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 當仁不讓”。

?9.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壹致的意見,說服? 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

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 技施展出來。?12.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 得益。?13.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

這不也是壹種君子風? 度的表現嗎?14. 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壹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幹的事,就壹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 “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同完成任務。

?1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壹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

我選取他? 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17.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 不足。

?18.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

小人心裏欲念太多,心? 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19. 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 尤人”。?20. 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 激勵,奮鬥的文言文.有哲理的文言文.

多行不義必自斃。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壹之為甚,其可再乎。

——《左傳》 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國策》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楚辭》 客有歌於郢中者, 其始曰下裏巴人, 國中囑而和者數千人;…… 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囑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管晏列傳》 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 不鳴則已,壹鳴驚人。

《滑稽列傳》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貨殖列傳》 失之毫厘,差以千裏。

《太史公自序》 ——以上司馬遷《史記》 人固有壹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司馬遷《報任安書》 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

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者也。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仰觀宇宙之大, 俯察品類之盛, 所以遊目騁懷, 足以極視聽之娛, 信可樂也。

——王羲之《蘭亭集序》 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閣序》 人非堯舜,誰能盡善。

——李白《與韓荊州書》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韓愈《原道》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韓愈《馬說》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 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沈浸濃郁,含英咀華。 ——韓愈《進學解》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韓愈《送孟東野序》 愛之太殷,憂之太勤。 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柳宗元《種樹郭橐tuo駝傳》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 之心而寓之酒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草木無情,有時飄零。

人為動物,惟物是靈。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有動乎中,必搖其精。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歐陽修《秋聲賦》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蘇洵《心術》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 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凡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佞。

——蘇洵《辨奸論》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適。

——蘇軾《前赤壁賦》 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 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 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蘇軾《三槐堂銘》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天道何親,惟德是親。 鬼神何靈,因人而靈。

夫蓍shi,枯草也;龜,枯骨也,物也。 人靈於物者也,何不自聽,而聽於物乎。

昔日之所無,今日有之,不為過; 昔日之所有,今日無之不為不足。 是故壹晝壹夜,華開者謝。

壹春壹秋,物故者新。 急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深谷。

——劉基《司馬季主論蔔》 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方孝孺《深慮論》。

3. 表達壹個人必須努力奮鬥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

表達壹個人必須努力奮鬥的文言文句子有;

1、路漫漫其修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3396334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3、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4、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5 、誌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6、有誌者事竟成。 ——《後漢書·耿 列傳》

7、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8、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9、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呂氏春秋·誠廉》

10、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 曹 學《蜀中廣記·上川南道彭山縣》

表達壹個人必須努力奮鬥的句子有:

1、人不怕走在黑夜裏,就怕心中沒有陽光。

2、幸運之神的降臨,往往只是因為妳多看了壹眼,多想了壹下,多走了壹步。

3、積極的人在每壹次憂患中都看到壹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4、任何的限制,都是從自己的內心開始的。勵誌名言名句大全。

5、在壹個崇高的目標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壹定會獲得成功。

6、卓越的人壹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

7、偉人與常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珍惜時間。

8、成功的關鍵在於我們對失敗的反應。勵誌名言名句大全。

9、生命對某些人來說是美麗的,這些人的壹生都為某個目標而奮鬥。

10、即使行動導致錯誤,卻也帶來了學習與成長;不行動則是停滯與萎縮。

11、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別人***處逆境時,別人失去了信心,他卻下決心實現自己的目標。

12、不求與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動的淚水,要笑就笑出成長的性格!

13、生命不是要超越別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14、成大事不在於力量多少,而在能堅持多久。

15、上帝從不抱怨人們的愚昧,人們卻抱怨上帝的不公平。

4. 十句勤奮勵誌的話(古文)

1、朱熹《勸學詩》:少年易老學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2、明 楊繼盛《言誌詩》: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畫淩煙閣,第壹功名不愛錢。

3、宋 劉過《書院》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4、漢樂府《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5、晉 陶淵明《雜詩》 :盛年不再來,壹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6、唐 杜荀鶴《閑居書事》: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成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7、唐 王貞白《白鹿洞詩》:讀書不覺春已深,壹寸光陰壹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8、荀子 《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9、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10、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壹》:讀書不覺已春深,壹寸光陰壹寸金。

擴展資料:

1、勵誌不僅僅是要激活壹個人的財富欲望,更要激活壹個人的生命能量,喚醒壹個民族的創造熱情。

2、勵誌便是讓壹個人重新煥發起這種力量。並不是讓弱者取代另壹個人成為強者,而是讓壹個弱者能與強者比肩,擁有實力相當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惟有從內心深處展開的力量,用心靈體驗總結出的精華,才是壹個人真正獲得尊嚴和自信的途徑。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勵誌

5. 勵誌的文言文

1汝南陳仲舉,潁川李元禮二人,***論其功德,不能定先後。

蔡伯喈評之曰:「陳仲舉 強於犯上,李元禮嚴於攝下,犯上難,攝下易。」仲舉遂在「三君」之下,元禮居「八俊」 之上。

2龐士元至吳,吳人並友之。見陸績、顧劭、全琮,而為之目曰:「陸子所謂駑馬有逸 足之用,顧子所謂駑牛可以負重致遠。

」或問:「如所目,陸為勝邪?」曰:「駑馬雖精 速,能致壹人耳。駑牛壹日行百裏,所致豈壹人哉?」吳人無以難。

「全子好聲名,似汝南 樊子昭。」 3顧劭嘗與龐士元宿語,問曰:「聞子名知人,吾與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與 時浮沈,吾不如子;論王霸之余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壹日之長。

」劭亦安其言。 4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壹國。

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 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5司馬文王問武陔:「陳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暢,能以天下聲教為己 任者,不如也;明練簡至,立功立事,過之。」 6正始中,人士比論,以五荀方五陳:荀淑方陳□(宀是),荀靖方陳諶,荀爽方陳 紀,荀□(或彡)方陳群,荀覬方陳泰。

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 康方王綏,裴綽方王澄,裴瓚方王敦,裴遐方王導,裴□(危頁)方陳王戎,裴邈方王玄。 7冀州刺史楊準二子喬與髦,俱總角為成器。

準與裴□(危頁)、樂廣友善,遣見之。 □(危頁)性弘方,愛喬之有高韻,謂準曰:「喬當及卿,髦小減也。

」廣性清淳,愛髦之 有神檢,謂準曰:「喬自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兒之優劣,乃裴、樂之優 劣。

」論者評之,以為喬雖高韻,而檢不匝;樂言為得。然並為後出之俊。

8劉令言始入洛,見諸名士而嘆曰:「王夷甫太解明,樂彥輔我所敬,張茂先我所不 解,周弘武巧於用短,杜方叔拙於用長。」 9王夷甫雲:「閭丘沖優於滿奮、郝隆。

此三人並是高才,沖最先達。」 10王夷甫以王東海比樂令,故王中郎作碑雲:「當時標榜,為樂廣之儷。

」 11庾中郎與王平子雁行。 12王大將軍在西朝時,見周侯,輒扇障面不得住。

後度江左,不能復爾,王嘆曰: 「不知我進,伯仁退?」 13會稽虞□(馬斐),元皇時與桓宣武同俠,其人有才理勝望。王丞相嘗謂□(馬 斐)曰:「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馬斐)未 達而喪。

14明帝問周伯仁:「卿自謂何如郗鑒?」周曰:「鑒方臣,如有功夫。」復問郗,郗 曰:「周覬比臣,有國士門風。

」 15王大將軍下,庾公問:「聞卿有四友,何者是?」答曰:「君家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彥國。阿平故當最劣。

」庾曰:「似未肯劣。」庾又問:「何者居其右?」王 曰:「自有人。

」又問:「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論。」左右躡公,公乃止。

16人問王丞相:「周侯何如和嶠?」答曰:「長輿嵯蘗(峨?)。」 17明帝問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臣不如亮; 壹丘壹壑,自謂過之。

」 18王丞相二弟不過江,曰潁、曰敞。時論以潁比鄧伯道,敞比溫忠武,議郎、祭酒者 也。

19明帝問周侯:「論者以卿比郗鑒,雲何?」周曰:「陛下不須牽□(豈頁)比。」 20王丞相雲:「頃下論以我比安期、千裏。

亦推此二人;唯***推太尉,此君特秀。」 21宋□(礻韋)曾為王大將軍妾,後屬謝鎮西。

鎮西問□(礻韋):「我何如王?」 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貴人耳。」鎮西妖冶故也。

22明帝問周伯仁:「卿自謂何如庾元規?」對曰:「蕭條方外,亮不如臣;從容廊 廟,臣不如亮。」 23王丞相辟王藍田為掾,庾公問丞相:「藍田何似?」王曰:「真獨簡貴,不減父 祖,然曠淡處,故當不如爾。

」 24卞望之雲:「郗公體中有三反,方於事上,好下佞己,壹反;治身清貞,大修計 校,二反;自好讀書,憎人學問,三反。」 25世論溫太真是過江第二流之高者。

時名輩***說人物,第壹將盡之間,溫常失色。 26王丞相雲:「見謝仁祖,恒令人得上。

」與何次道語,唯舉手指地曰:「正自爾 馨。」 不好意思,沒有譯文。

6. 求教育人努力學習的古文

勸學 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

靖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蘭槐之根是為芷。

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壹,火就燥也;平地若壹,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々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壹兮。其儀壹兮,心如結兮。”

故君子結於壹也。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壹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壹而告二謂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誌,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謂也。百發失壹,不足謂善射;千裏蹞步不至,不足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壹,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壹之也。壹出焉,壹入焉,塗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7. 關於勤奮讀書的文言文有哪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 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譯文

告子說:“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東便向東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無所謂善與不善,就像水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壹樣.” 孟子說:“水的確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但是,也無所謂向上流向下流嗎?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壹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當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飛濺起來,能使它高過額頭;加壓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崗.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形勢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壞事,本性的改變也像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