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吸引朋友,須有種種品性。自私、小器、嫉忌,不喜歡成人之美,不樂聞人之譽的人,不能獲得朋友。下面是我整理的形容以交友為樂的成語,歡迎大家閱讀!
形容以交友為樂的成語八拜之交 ——稱結拜為異姓兄弟姊妹的朋友。古時因為對父執輩需行八拜禮,所以朋友若相交親密如同手足,經過約定,互視對方父執如同自己的親人,即可稱為“八拜之交”。出處: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文彥博聽說李稷待人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說:李稷的父親曾是我的門人,按輩分他應該是我的晚輩,他如此傲慢,我得教訓他。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拜謁。文彥博故意讓李稷久等才出來見他,文彥博說:“妳的父親是我的朋友,妳就對我拜八拜吧。” 李稷輩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以長輩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氣。成語“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
布衣之交— —貧賤時所交往的朋友,或比喻患難知己的朋友。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三》:“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願君以此從衛君遊。鮑彪註:“言交於未貴時。
刎頸之交——比喻可同生***死的至交好友。出處:《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舍命之交— —目前認為最早出自西漢《烈士傳》(也稱《列士傳》故事,《烈士傳》已散失,在之後歷代文史資料中有節選)。春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枯樹中自殺。後世於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管鮑之交 ——春秋時代齊國管仲和鮑叔牙相交至深。後用來比喻友情深厚。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管仲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杵臼之交 ——漢人公沙穆,為人好學,因家貧無法進太學讀書,乃為富翁吳祐賃舂,後祐 與之交談,知其為飽學之士,遂***定交於杵臼之間。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吳祐傳》
莫逆之交 ——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出處:《莊子·大宗師》。原文記述:“子祀、子興、子梨、子來四人相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壹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為友。”
點頭之交 ——交情只止於相見時點頭招呼而已。
忘年之交— —不拘年歲行輩而結交為友。出處:《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
金石之交— —比喻交情深厚,如金石般堅固。出處:《漢書》卷三十四〈韓彭英盧吳列傳·韓信〉“今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
金蘭之交 ——友誼堅固,情意相投的朋友。出處:《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嗅如蘭”。
知音之友 ——比喻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出處:《列子·湯問》。春秋時,操琴大師俞伯牙雖然聲譽天下,但很少有人能聽懂他的曲子內涵。偶然他在山間彈奏,樵夫鍾子期無意間聽到。當伯牙彈琴誌在高山時,子期便從琴音感到峨峨若泰山,贊嘆:巍巍乎誌在高山;當伯牙誌在流水時,子期又感到洋洋若江河,贊嘆:洋洋乎誌在流水。伯牙感到意外壹個樵夫如何能知道他的心曲,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兩人終成朋友。子期死後,伯牙便絕弦不彈,因為再也沒有人能像子期那樣懂得他的音樂了。
竹馬之友 ——比喻幼年時結交的好朋友,小兒女天真無邪玩耍接下的兒時友誼。 出處:《晉書·殷浩傳》:“扞桓溫呴語人曰:‘少時吾與浩***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
患難之交 ——***同經歷困苦艱難而互相扶持的好朋友。出處: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浦肫夫患難之交,今日年兄為我們看他,異日我們也代年兄看他。”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誌同道合,不求私利,其交情看起來像水壹樣淡。
小人之交甘若醴— —小人交朋友往往以利為先,親密狎昵,雖像醇酒壹樣甘爽,卻容易斷絕。
酒肉朋友 ——只知聚在壹起吃喝玩樂,而不能相互砥礪、患難與***的朋友。出處: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關雲長是我酒肉朋友,我交他兩只手送與妳荊州來。”
三朋四友— —現指各種類型、階層的朋友。原意:“三朋”本來是指雲遊八方,四海為家,臨時搭篷居住的“三篷”,即放牧的“鴨篷”,打獵的“弓篷”、燒陶(或炭)的“窯篷”。善於結交不同行業的人,說明朋友眾多。時日壹長,“篷”諧音為“朋”。“四友”原指最可靠的4種朋友,即“江湖義友”、“同窗學友”、“知音好友”、“困境難友”。這4種朋友,大都肝膽相照,休戚相關,誌趣相投,心靈相通。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五:“常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有壹班無賴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擎鷹放鷂,駕犬馳馬,射獵打生為樂。”
雞黍之約— —漢人範式與張劭相約,於二年後將拜訪張劭家鄉。到了約定的`日期,張劭請他的母親準備雞黍,以待範式的來訪,但張母認為相約已久,範式不壹定會到,然而範式果然守信,遠從山陽來到汝南。後用以指朋友之間互守誠信的邀約。
勢利之交— —勢:權勢;利:利益。為權勢和利益進行的交往。指趨炎附勢的朋友。出處:《漢書·張耳陳余傳贊》:“勢利之交,古人羞之,蓋謂是矣。”
總角之交— —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發紮成髻。借指童年時期,幼年。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壹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指兒時就結交的朋友。出處:《三國誌·吳誌·周瑜傳》註引《江表傳》(孫)策令曰:“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
壹面之交— —只有見過壹次面的交情。比喻交情很淺。出處:漢·崔寔《本論》:“且觀世人之相論也,徒以壹面之交,定臧否之決。”
忘形之交— —指彼此以心相許,不拘形跡的朋友。出處:《新唐書·孟郊傳》:“少隱嵩山,性介,少諧合,韓愈壹見,為忘形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