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擲地有聲的出處是《世說新語·文學》: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
擲地有聲,漢語成語,拼音為zhì dì yǒu shēng,意思是比喻文章文辭優美,語言鏗鏘有力。現也形容落實力度大。出自《世說新語·文學》:“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作謂語、定語;用於說話與文章。
分詞解釋:擲,漢語漢字,讀作zhì,其本意為扔,拋。《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只切,音躑。讀若呈入聲。投也,振也。《增韻》拋也,掉也。與擿同。
地,漢語常用字,壹級字,會意字兼形聲字,有dì、de兩個讀音。最早見於金文。原為古漢語名詞,與“天”相對,本義為物質,後逐漸引申為土地、大地、地表等。可以作為名詞,也可以用作助詞。
聲(拼音:shēng)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由“殸(磬的古字)”和“咡(聽的古字)”構成,本義指敲擊懸磬發出的聲音,後泛指各種聲音。轉作動詞,引申為發聲、宣布。
擲地有聲近義詞:
1、字字珠璣zì zì zhū jī:文章中遣詞用字非常優美。
2、金聲玉振jīn shēng yù zhèn:原指孔子是諸聖人中集大成者,譬如奏樂,開頭以金鐘發聲,末尾以玉磬收韻,集眾音之大成。後比喻人有學問,或聲譽廣為傳播。
3、鏗鏘有力kēng qiāng yǒu lì:指言辭或聲音響亮有力。
4、擲地金聲zhì dì jīn shēng:後以擲地金聲形容辭章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