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漢語詞匯系統中的特殊的成員,它們形式簡潔、意思精辟、結構定型,或出自經傳或來自謠諺,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成語典故及意思和出處,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成語典故及意思和出處篇壹:居心叵測的故事
戰國時期,趙王派大臣出使外國談判。
可是這位大臣早已是人在曹營心在漢了。可是他還假惺惺地對趙王說:?大王把這麽重要的外交重任交給我,我壹定誓死效忠,請大王放心,我走後,請大王多保重。?趙王很受感動地說:?那就請妳不要食言,實踐妳的承諾,我等妳早日歸來。?這時這位大臣裝模作樣的流著眼淚,跪下說:?臣出使他國,並不考慮保全性命。可是臣顧慮臣走後在趙國的聲譽問題。?趙王不解地問他怎麽回事。大臣說:?臣不求茍且偷生,卻追求美好的名譽。可是我離開趙國後,肯定會有很多嫉恨我的人散布惡言惡語對我進行誹謗,猜疑我是否會裏通外國,如果大王您輕信他人之言,那麽受害的是我,您說到那時我能回趙國嗎?趙王聽後,非常誠懇地對大臣說:?妳放心吧,我發誓,絕不會聽信任何謠言。?大臣走後便投奔魏國去了,並贈送給魏國很貴重的禮物。消息傳來後,趙國其他大臣們紛紛議論此事,並規勸趙王要識人心。可是趙王卻執意不信,並說:?我發過誓,決不相信任何傳言。?大臣們看趙王執迷不悟,非常生氣。
出處清?林則徐《使粵奏稿》:?且其居心叵測;反復靡常?。
成語典故及意思和出處篇二:百步穿楊的故事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練成了壹手好箭法。當時還有壹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壹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圍著觀看。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裏撐起壹塊板,板上有壹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壹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壹片喝采聲。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養由基拱拱手,表示請他指教。養由基環視壹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大近、太大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壹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壹片葉子,塗上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唆?的壹聲射去,結果箭鏈正好貫穿在這片楊柳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葉,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柳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養由基走前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後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嗖?、?嗖?、?嗖?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這壹來,喝采聲雷動,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壹片喝采聲中,有個人在養由基身旁冷冷他說:?餵,有了百步穿揚的本領,才可以教他射箭了!?養由基聽此人口氣這麽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妳準備怎樣教我射箭?那人平靜他說:?我並不是來教妳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妳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妳是否想過,壹旦妳力氣用盡,只要壹箭不中,妳那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壹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當註意保持名聲!?養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謝。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蘇厲介紹的向白起講了上面這個故事。白起聽後,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國的進攻。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壹條成語?百發百中?。
出處《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成語典故及意思和出處篇三:壹丘之貉的故事漢朝時有壹個名人叫楊憚,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楊憚最先向宣帝報告。
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熾,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壹年中也沒有壹天休息。楊憚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贊他的廉潔。
但他因少年得誌,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結果與太仆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最得信任)發生意見。
有壹次,楊憚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於被人殺了,楊憚便說:?遇到壹個這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壹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壹山丘出產的貉壹樣,毫無差別呀!?就這樣,楊憚被免職了。
出處《漢書?楊惲傳》:?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壹丘之貉。?
成語典故及意思和出處篇四:口蜜腹劍的故事李林甫,唐玄宗時官居?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若論品德,那是壞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想方設法給以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壹套諂媚逢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並且采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壹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裏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陰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壹次,他裝做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上還不知道。?
李適之以為這是真話,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壹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麽可以隨便開采呢?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只是不敢開口。?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真是壹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適之大不滿意,逐漸對他疏遠了。
就這樣,李林甫憑借這套特殊?本領?,他壹直做了十幾年宰相。
後來,宋朝司馬光在編《資治通鑒》時評價李林甫,指出他是個口蜜腹劍的人,這是很符合實際的。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李林甫為相?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成語典故及意思和出處篇五:草菅人命的故事賈誼,洛陽人,是漢文帝時的壹個著名文人。自小聰慧好學,極有才華。被文帝召為博士,後又擔任過太中大夫的官職。但因為被人嫉忌,後謫為長沙王太傅(老師)。政治上的不得誌,使他以屈原自喻,寫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賦》等文章。後來,漢文帝把他召回宮中,要他擔任梁王劉揖的太傅。梁王是漢文帝最寵愛的兒子,文帝指望他將來能繼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讀些書,希望賈誼好好教導他。
賈誼就此發了壹通議論,他說:?輔導皇子,教他讀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樣做壹個正直的人。假使像秦朝末年趙高教導秦二世胡亥那樣,傳授給胡亥的是嚴刑酷獄,所學的不是殺頭割鼻子,就是滿門抄斬。所以,胡亥壹當上皇帝,就亂殺人,看待殺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壹樣,不當壹回事。這難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來就壞嗎?他所以這樣,是教導他的人沒有引導他走上正道,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後來,賈誼到梁國上任擔任太傅,悉心輔導梁王。可是梁王不慎騎馬摔死,賈誼自傷沒有盡到太博的責任,因此終日郁郁不樂,常常哭泣,壹年多後,就死了,死時才33歲。
可是,賈誼這段精采的論述就此留傳了下來。?草菅人命?作為壹句成語,也被人們用來形容反動統治階級殺人的兇殘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