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縣在夏、商兩朝屬豫州;周為宋地;春秋時期歸於楚;秦屬泗水郡鹿上縣;漢改鹿上為原鹿(治所在今公橋阮城),後被原鹿與富陂兩侯國分領。
三國時期隸屬富陂縣,晉為原鹿縣;南北朝劃歸汝陰郡;隋、唐至五代為潁州治下,宋改潁州府為順昌府,置焦陂(今焦陂集)、永安二鎮。
元廢路置省,屬河南行省汝寧府潁水縣(治所在今地裏城),後並入潁州,明為鳳陽府潁州所領;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潁州為直隸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為府,原潁州改為阜陽縣。
民國時期為安徽省阜陽專區阜陽縣之三(焦陂)、六(地城)兩區轄地;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開辟阜陽南鄉,建阜南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撤縣後,設阜南辦事處。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1950年改辦事處為阜南縣,隸屬安徽省阜陽專區,轄原阜陽之趙集、苗集、於集、公橋和原臨泉之方集。
原潁上之黃崗***六區;1952年阜陽之柴集、許堂、朱寨三區劃歸阜南縣,確定了今天阜南縣的基本行政格局。
擴展資料:
阜南縣位於黃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西南部,安徽省西北部。處東經115°16′30″—115°57′18″,北緯32°24′19″—32°54′40″之間,東西寬65.5公裏,南北長51.9公裏。
總面積為1842平方公裏,南與河南省的固始、淮濱兩縣隔河相望。東南壹隅與霍邱縣以淮河分治,東鄰潁上縣,北界阜陽縣,西接臨泉縣。縣城古薛集,北距首都北京1077公裏,東南距省會合肥269公裏。
著名人物:
1、呂蒙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
鄧當死後,呂蒙統領其部眾,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並於濡須數禦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
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跡,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誌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2、焦千之
焦千之(?—1080),字伯強,北宋官員。原籍汝陰椒陂(今安徽阜南縣焦陂鎮),移居丹徒(今屬江蘇)。南宋建立後,焦氏想回到故裏,卻沒有能力。焦千之自幼勤奮好學。
為人厚道,樂於助貧。年輕時成為地方上博學多才、品德高尚的知名人物。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歐陽修知潁州,焦千之投其門下,因文章和經術精通而受到歐陽修的賞識,遂專意於經術。
3、張鶴騰
張鶴騰(1556-1635)字元漢 ?,號鳳逵。明代潁州(今安徽阜陽)人,明末兵部尚書張鶴鳴之胞弟,明朝官員。
張鶴騰於萬歷二十三年(1595)考中進士,授山東潞城縣令,旋調任榆次縣令。其時,潞城、榆次兩縣均發生饑荒。
張鶴騰救濟災民,煮粥散發,投藥治療病者,施棺予死者,收棄嬰於縣衙兩廡。令老婦撫養,頗受當地民眾稱頌。天啟間升任刑部主事,又調任戶部廣西典事。
他清查大倉銀庫,革除積弊,歲得萬金,全數上繳。因績被提升為郎中,督餉延綏。後張鶴騰以目疾告歸,寓居潁州。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率農民軍破潁州,張鶴騰與其兄張鶴鳴、鶴鳴子大壯壹起被殺。
百度百科-阜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