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分崩離析什麽意思?有什麽歷史典故?反義詞和近義詞是什麽?

分崩離析什麽意思?有什麽歷史典故?反義詞和近義詞是什麽?

編號 989 成語 分崩離析 註音 ㄈㄣ ㄅㄥ ㄌㄧˊ ㄒㄧ 漢語拼音 fēn bēng lí xī 釋義 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

語出《論語.季氏》。

「土崩瓦解」、「禍起蕭墻」 典源 《論語.季氏》季氏將伐顓臾。

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

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1>也,相2>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3>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4>於邦內。

吾恐季孫5>之憂,不在顓臾6>,而在蕭墻7>之內也。」

〔註解〕(1)由與求:由,仲由(西元前542?前480),春秋魯國卞人,字子路,壹字季路。

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

仕衛,死於孔悝之難。

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

求,冉求(西元前522??),字子有。

春秋時代魯國人。

為孔子弟子。

性謙退,有才藝,擅長政事。

魯哀公三年時成為季氏的家臣,在孔門弟子中名列政事科。

亦稱為「冉有」。

(2)相:輔佐。

(3)分崩離析: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4)幹戈:比喻兵事、戰亂。

(5)季孫:春秋時魯國大夫世家,與孟孫、叔孫並稱「三桓」,掌握魯國實權。

(6)顓臾:魯國境內壹附庸國,故城在今山東省蒙陰縣西北。

顓,音ㄓㄨㄢ。

(7)蕭墻:蕭,肅敬。

墻,指屏風。

古代君臣相見的禮節,到屏風之處而更加肅敬。

故以蕭墻比喻內部或至近之地。

典故說明 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

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

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

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

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壹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

在〈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

孔子回答:「壹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

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

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

如今妳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

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分崩離析」這句成語從原文中摘出,就用來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

書證 01.《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源)02.《後漢書.卷壹六.鄧寇列傳.鄧禹》:「四方分崩離析,形埶可見。

明公雖建藩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

03.《魏書.卷壹○五之三.天象誌三》:「仍見者,事薦也,後代其踵而行之,以至於分崩離析乎?」04.唐.崔祐甫〈上宰相牋〉:「孔明以分崩離析之時,事要荒割據之主,尚能恢弘王度,克廣德心,魚鱉鹹若,引為己任。」

05.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集.卷壹八.保業》:「臣竊觀自周室東遷以來,王政不行,諸侯逐進,分崩離析,不可勝紀。」

06.明.李清《三垣筆記.卷下.補遺》:「乃今江北四鎮,岌岌乎分崩離析。」

07.《痛史》第壹七回:「此時正是國家分崩離析之際,豈可聽其閑居!」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形容國家或集團的分裂瓦解。

使用類別用在「消散瓦解」的表述上。

例  句<01>人民用民主力量讓專權體制分崩離析。

<02>在內戰中,他們飽嘗國家分崩離析、骨肉相隔異地的痛苦。

<03>良好的制度可使公司經營健全,不會因為董事會改組就分崩離析。

<04>老董事長壹死,子孫就陷入財產爭奪戰,原來辛苦建立的企業王國頓時分崩離析。

近義詞: 土崩瓦解,四分五裂,豆剖瓜分

反義詞: 牢不可破,固若金湯,堅不可摧,堅如磐石 辨識 請參考『辨識989』 參考語詞 分崩蕩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