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陵醉尉
拼音:bà líng zuì wèi
解釋:形容失官之後受人侵辱。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嘗夜從壹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醉尉,呵止廣。……”
廣陵散絕
拼音:guǎng líng sǎn jué
解釋:《廣陵散》已失傳。常比喻優良傳統斷絕或後繼無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示例:那時候世叔潘八瀛先生,中了壹個探花,從此以後,狀元鼎甲,~響於蘇州。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回
近義詞:後繼無人
反義詞:後繼有人
語法:作謂語、賓語;常比喻優良傳統斷絕
陵谷變遷
拼音:líng gǔ biàn qiān
解釋:陵:大土山;谷:兩山之間的夾道。丘陵變山谷,山谷變丘陵。比喻世事變遷,高下易位。
出處:《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示例:後來“~”,這附近的地勢擡高,河流改道,就成了壹道幹涸的川谷。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五章
近義詞:滄海桑田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五陵年少
拼音:wǔ líng nián shào
解釋:指京都富豪子弟。
出處:唐·白居易《瑟琶行》:“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壹曲紅綃不知數。”
示例:尹雪艷總也不老。十幾年前那壹班在上海百樂門舞廳前替她捧場的~,有些天平開了頂,有些兩鬢添了霜……★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艷》
近義詞:五陵英少
語法:作賓語、定語;比喻少年豪俠
暴內陵外
拼音:bào nèi líng wài
解釋:暴:殘害;陵:同“淩”,侵犯,淩侮。對內殘害百姓,對外欺壓弱小。
出處:《周禮·夏官·司馬上》:“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非常霸道
海桑陵谷
拼音:hǎi sāng líng gǔ
解釋:滄海變桑田,山陵變深谷,比喻世事變遷極大。
出處:清·朱彜尊《玉帶生歌》:“海桑陵谷又經三百秋,以手摩挱尚如故。”
示例:~幻乾坤,春夢模糊不見痕。 ★清·南荃外史《嘆老》
近義詞:滄海桑田
語法:作賓語、定語;形容世事變化很大
懷山襄陵
拼音:huái shān xiāng líng
解釋:懷:包圍;襄:上升至高處;陵:大土山。大水包圍山嶽,漫過丘陵。形容水勢很大或洪水泛濫。
出處:《尚書·堯典》:“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浮天。”
示例:譬如洪水橫行,~。 ★明·張岱《皇華考序》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洪水
陵谷滄桑
拼音:líng gǔ cāng sāng
解釋:陵:山陵;谷:山谷。丘陵變山谷,山谷變丘陵。比喻世事巨變遷。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話·吳梅村詩壹》:“又自托於前朝遺老,借陵谷滄桑之感,以掩其壹身兩姓之慚,其人已無足觀。”
示例:我們不能只感嘆~,得充分把握現在。
近義詞:滄海桑田
語法:作賓語、定語;比喻世事巨變遷
陵勁淬礪
拼音:líng jìn cuì lì
解釋:指強勁鋒利。
出處: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二章四:“我強調了魯迅的人民立場……小說平易近人,雜文則陵勁淬礪。我們是應該抓緊那種精神,而分別學習。”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陵厲雄健
拼音:líng lì xióng jiàn
解釋:猛烈嚴肅,剛強威武。
陵遷谷變
拼音:líng qiān gǔ biàn
解釋:陵:大土山;谷:兩山之間的夾道。丘陵變山谷,山谷變丘陵。比喻世事變遷,高下易位。
出處:《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唐·羅隱《小松》詩:“陵遷谷變須高節,莫向人間作大夫。”
示例:菊坡九日登高路,往事知何處。~總成空,回首十年秋思、吹臺東。 ★宋·張元幹《虞美人》詞
陵弱暴寡
拼音:líng ruò bào guǎ
解釋:指欺淩弱小者和少數。
出處:語出《莊子·盜跖》:“自是之後,以強陵弱,以眾暴寡。”
近義詞:淩弱暴寡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欺侮弱小的
陵上虐下
拼音:líng shàng xià nüè
解釋:陵:通“淩”,欺侮;虐:殘暴,侵害。欺侮在上的人,侵害在下的人。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誌·後主傳》裴松之引諸葛亮集:“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
示例:晉·陳壽《三國誌·蜀誌·後主傳》裴松之引諸葛亮集:“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
近義詞:淩上虐下
語法:作謂語、賓語;用於壞人
陵土未幹
拼音:líng tǔ wèi gān
解釋:陵:陵墓。指皇帝剛死不久。
出處:《晉書·宣帝紀》:“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幹,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
日陵月替
拼音:rì líng yuè tì
解釋:指逐漸衰落、弛退。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徵曰:‘觀自古帝王,在於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必懷寬怠,言事者惟令兢懼,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政局
上陵下替
拼音:shàng líng xià tì
解釋:指上下失序,綱紀廢墜。陵,通“淩”。同“下陵上替”。
出處:《隋書·煬帝紀上》:“上陵下替,綱維靡立。”
近義詞:上替下陵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上替下陵
拼音:shàng tì xià líng
解釋:指上下失序,綱紀廢墜。陵,通“淩”。同“下陵上替”。
出處:《後漢書·禮儀誌上》:“若君亡君之威,臣亡臣之儀,上替下陵,此謂大亂。”
近義詞:上陵下替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深谷為陵
拼音:shēn gǔ wéi líng
解釋:深谷變成山陵。常喻人世間的重大變遷。
出處:《左傳·昭公三十二年》:“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示例:百年之後,何知不~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沔水二》
近義詞:滄海桑田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壽陵失步
拼音:shòu líng shī bù
解釋:比喻仿效不成,反而喪失了固有技能。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示例:‘邯鄲學步’或者‘~’這句成語常常被許多人所引用。 ★秦牧《藝海拾貝·“邯鄲學步”》
近義詞:邯鄲學步、壽陵匍匐
語法:作賓語、定語;同“邯鄲學步”
壽陵匍匐
拼音:shòu líng pú fú
解釋:壽陵:古地名;匍匐:在地上爬。指胡亂模仿別人不成,反而失去了原來的樣子。
出處:《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壽陵余子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示例:可謂壽陵匍匐,非復邯鄲之步;裏醜捧心,不關西施之顰矣。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
近義詞:壽陵失步、邯鄲學步
語法:作賓語、定語;同“邯鄲學步”
違強陵弱
拼音:wéi qiáng líng ruò
解釋:避開強暴的,欺淩弱小的。
出處:《左傳·定公四年》:“《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唯仁者能之。違強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約,非仁也。”
近義詞:欺弱怕強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五陵豪氣
拼音:wǔ líng háo qì
解釋:指高門貴族的豪邁氣概。
出處: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俺秀才每比那題橋人無那五陵豪氣,打的個遍身家鮮血淋漓。”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三折:“妳直叩丹墀,奪得朝章,換卻白衣
。覷面儀,比向日,相別之際,更有三千丈五陵豪氣。”
示例:論英雄古今無對 ,笑談間,掃清吳越國,端的有三千丈~。 ★明·羅貫中《風雲會》第四折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五陵英少
拼音:wǔ líng yīng shǎo
解釋:指京都富豪子弟。同“五陵年少”。
出處:清·龔自珍《水調歌頭·寄徐二義尊大梁》詞:“結客五陵英少,脫手黃金壹笑,霹靂應弓弦。”
近義詞:五陵年少
語法:作賓語、定語;比喻少年豪俠
下陵上替
拼音:xià líng shàng tì
解釋:在下者淩駕於上,在上者廢弛無所作為。謂上下失序,綱紀廢墜。陵,通“淩”。
出處:《左傳·昭公十八年》:“於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
示例:~,雖令不從,此其效也。 ★明·劉基《春秋明經·城費叔弓帥師圍費》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