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史記成語(二十六)實用主義哲學——善謀事更善謀身

史記成語(二十六)實用主義哲學——善謀事更善謀身

劉邦的團隊裏有不少的能臣武將,這些人裏有的是知根知底的沛縣老鄉,有的是決計抗秦的六國遺族,還有的是其他勢力中途投奔過來的跳槽員工。 這三類人構成了西漢開國元勛的主體,當然也是司馬遷不吝筆墨的書寫對象,因為他們的經歷就是王朝興衰的見證。

這些人裏面,其中最能體現劉邦集團勝利原因的,並非是赫赫有名的“漢初三傑”,而是陳平。

為什麽呢?壹言以蔽之,實用主義。

說起陳平,他出身貧苦但長相清秀,好讀書遊學卻不願耕作生產。最有名的,壹個是給鄉裏百姓分配祭肉的“公平”理想;壹個是花重金施反間計破壞項羽和範增之間的關系;壹個是在劉邦去世後屈從於呂後勢力,但又看準時機除呂安劉的政治舉動。這三件事發生在陳平不同的年齡段。

? 青年時期,陳平所在的地方祭祀土地神,由陳平做主持割肉的人,他把祭肉分配得很均勻。鄉親父老們很滿意,贊嘆道:“善,陳孺子之為宰!”,而陳平大發感嘆:“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可見,陳平壹直是懷有遠大抱負的,他的發跡,並非是壹時的運氣和投機。當然治理天下的難度遠遠超過分肉,割肉尚且有肥有瘦,正值秦末亂世風雲變幻,想當英雄絕對不是那麽容易的。

後來,陳平輾轉在項羽手下效力,其實立了不少功,得了不少封賞,但是項羽對作戰的嚴苛要求和喜怒無常的性格著實不對陳平的口味,加上陳平奉項羽命令剛攻下的殷地又被劉邦趁機攻克,陳平擔心被問罪,索性跳槽到漢王劉邦方面。

劉邦打算任用這位小有名氣的“風流謀士”陳平,集團裏的其他骨幹就跳出來反對,“絳侯、灌嬰等鹹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願王察之。’”

大家的意思很簡單,說陳平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貨色,不僅品行不端,叔嫂關系混亂,而且屢次跳槽不專壹,工作收受賄賂,千萬不能任用。 劉邦起了疑心,質問陳平,卻換來這樣的答復:“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采者,願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

? 陳平倒是毫不遮掩,說自己換了幾個主公,有的不聽謀劃,有的用人唯親,聽說劉邦招攬人才所以才跳槽來的。孑然壹身沒錢辦不了事,所以才收了別人的錢,劉邦想用就誠心任用,不願意的話自己大不了辭職回家。

這態度活脫脫實用主義的體現,也正好把皮球踢給了劉邦。劉邦呢多少有點惜才愛才,又不能憑部下幾句捕風捉影的閑話就趕人家離開,何況“招汙納叛”也不是第壹次了,索性重用陳平,以堵悠悠眾口。

果然,陳平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他花重金離間了項羽和部將鐘離眜等人,尤其是破壞了項羽和其智囊範增親密的關系。範增憂憤病死,項羽失去壹大臂助。在解除了滎陽之圍的同時,瓦解了楚軍的陣營。

? 西漢建立之後,他給劉邦獻計巡遊雲夢澤,第壹次計擒韓信,也讓劉邦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對韓信的心理優勢。在山西大同地區與匈奴作戰時,陳平又秘密疏通與匈奴單於王後閼氏的關系,解除“白登之圍”,再壹次保全了劉邦。

當時的朝臣裏,蕭何管理內部事務,張良若即若離,韓信不被信任,在臨機應變上劉邦主要依靠的就是陳平。陳平的計策手段隱秘,重在效果,往往根據戰場不同形勢隨時改變。

? 他曾經公開評價楚漢優劣:“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 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攤開就說劉邦為人粗魯,將士們投奔是因為有利可圖,的確是夠直接的。

在劉邦去世以後,呂後掌握了朝廷的主動權,陳平作為老臣幹脆利落的站在了呂後壹邊,所以依然被重用。和又壹位老臣王陵相比,他少了骨鯁的氣節,卻多了保全自身的資本。呂後去世後,陳平又聯合周勃等人,在宮廷裏清除諸呂的勢力,為孝文帝繼位之初的局面打下了基礎。

可以說,陳平善謀事但更善謀身。他曲伸隨時,察因觀釁,總是能在合適的時間做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劉邦曾評價他“智有余,然獨難任”,可能是看出他並非那種可以作為引導朝政的旗幟性人物,往往看人下菜,對事施策。

但其實劉邦可能忘了,自己的成功不正是這樣的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