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壹詞,最早見於《莊子》的寓言篇。它往住敘述壹個小 故事 ,而又於具體的情節中,隱含著壹種更深刻的思想,常語帶雙關,藉以闡發哲理,印證觀念,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敘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諸子及史傳使用,以作為陳說辭理的手段。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關於 寓言故事 的 成語 ,方便大家學習。
寓言故事的成語1
南轅北轍
從前有壹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壹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妳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系,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妳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打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妳路費多,可是妳走的不是那個方向,妳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壹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麽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松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壹意孤行。那麽,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麽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麽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寓言故事的成語2
滿奮畏寒
晉朝初年,有個名叫滿奮的人,長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體格十分健壯。其實滿奮非常怕冷,遇到刮風下雨的天氣,他總是穿得多多的,還縮著脖子籠著雙手,恨不得整個人都縮到衣服裏面去。他家裏從深秋時候便生起爐子來烤火,壹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爐火邊,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壹個深秋的早晨,夜裏剛下過霜,屋頂的瓦片上,樹的枝幹上,都鋪了厚厚的壹層霜。狂風呼嘯,黃葉在風中旋轉、飛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晉武帝派人來宣召滿奮馬上入宮去議事。滿奮忙不叠地穿上壹件又壹件厚衣服,壹出府門就趕緊壹頭鉆進了蒙著厚厚的轎簾的轎子中去了。
到了宮中,晉武帝讓滿奮在kao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後就開始和他商談朝政。說了壹會兒話,晉武帝忽然發現滿奮緊皺雙眉,渾身打顫,嘴唇更是篩糠般抖得厲害,臉色也很不好看,就很關切地問他說:“妳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如果有什麽病的話,就先回家去休息吧。”
滿奮哆哆嗦嗦地指著北窗說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風,臣覺得十分寒冷。”
晉武帝回過頭來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裝的是玻璃屏,透過玻璃屏可以看見外面的樹枝被風吹得搖晃得厲害,黃葉漫天飄飛,但是風卻沒有辦法透進來。晉武帝不禁笑了起來,對滿奮說;“那裏裝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風再大,也根本吹不進來,妳怎麽會覺得冷呢?”
滿奮聽了很不好意思,紅著臉解釋道:“臣聽說南方壹帶的牛怕熱,看到月亮也以為是太陽,於是就熱得喘起氣來。臣壹向怕冷,看見樹枝在寒風裏搖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見到月亮也會喘氣壹樣感到寒冷無比,以至於會發起抖來,請陛下恕臣失禮。”
晉武帝聽了這話,想了想覺得挺有道理,就沒有怪罪滿奮,又和他稍稍談了壹會兒話以後就讓他回去了。
南方的牛看見月亮熱得喘氣和滿奮見樹枝搖晃冷得發抖都是壹個道理:見到與某些印象極深的東西相關的事物就會產生條件反射,作出與見到前者相同的反應。可見我們在看到相似的現象時,不要只考慮表面現象就輕易下結論,而應該仔細地調查分析壹番,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來。
寓言故事的成語3
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壹起作為趙國的人質,定於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壹個問題,他說:“如果有壹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壹只老虎,君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緊接著追問了壹句道:“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麽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龐恭聽了這話以後,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裏!事實上,人虎相怕,各占幾分。具體地說,某壹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對比來論。眾所周知,壹只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麽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臨別之前,我向您說出這點疑慮,希望君王壹定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後,壹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壹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願意召見他了。
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蜚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壹個人。隨聲附和的人壹多,白的也會被說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雲亦雲,被假象所蒙蔽。
寓言故事的成語4
以羊替牛
古時候,人們每到壹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裏舉行壹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鐘”。每逢祭鐘時,不是要殺壹頭牛,就是要殺壹只羊,然後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
有壹天,齊國都城裏來了壹個人,他牽著壹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妳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裏去呢?”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鐘。”
齊宣王聽了後,看了看那頭牛,然後說:“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著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鐘這壹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麽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子吧,就用壹只羊代替這頭牛吧!”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對牛的憐憫與對羊的殘忍在本質上是壹樣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齊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偽。
寓言故事的成語5
安然無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趙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趙威後是壹個很能幹的婦女。
有壹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齊國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妳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趙威後笑著說:“不是,如果沒有收成,怎麽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麽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壹時說不出話來。
趙威後和使者對話原文是: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這也就是後來演化出的“安然無恙”這個成語。
解釋: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寓言故事的成語合集5篇相關 文章 :
★ 寓言故事大全最新合集5篇
★ 來自寓言的成語故事5篇
★ 寓言故事5篇
★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精選匯總
★ 中國古代經典五字成語故事5篇
★ 經典成語故事5則
★ 經典寓言故事5篇
★ 寓言故事大全精選5篇
★ 成語小故事精選5篇
★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匯總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