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前車之鑒 後事之師出自何典 本意與引申意又是如何

前車之鑒 後事之師出自何典 本意與引申意又是如何

“前車之鑒”可與“後車之覆”組成成語:前車之鑒,後車之覆。

後事之師”則與“前事不忘”組成成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壹、成語:前車之鑒,後車之覆。

意指前面的車子翻了,後面的可引以為戒。比喻:以往的失敗,後來可以當作教訓。

後用“前車之鑒”比喻以前人的失敗作為借鑒。

出自戰國 荀子《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意思:前面的車子翻了,後面的車卻不知道變更,要待到什麽時候才能覺醒?

二、成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意指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鑒。師:借鑒。

出處 戰國時代《戰國策·趙策壹》:“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意在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擴展資料: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故事:

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哀公時,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

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壹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最後定計聯合魏、韓反攻智伯,智伯大敗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壹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妳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妳,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妳讓我走吧。”

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裏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百度百科-前車之鑒,後車之覆

百度百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