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冠相慶的讀音是tán guān xiāng qìng。
1、釋義:這則成語指官場中壹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夥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亦用於指即將作官而互相慶賀;後用來形容壞人得意的樣子。
2、出處:東漢·班固《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後人把“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說成“彈冠相慶”,提煉為壹則成語。
3、近義詞:貢禹彈冠、粉墨登場、雞犬升天、額手稱慶、壹人得道、雞犬升天、坐地分贓。
4、反義詞:如喪考妣、痛心疾首。
5、用法:作謂語、狀語:指壞人得意的樣子。
6、示例:宋·蘇洵《管仲論》:“壹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
彈冠相慶成語寓意:
“彈冠相慶”本來是形容好朋友之間的友誼的。王吉當了大官,貢禹和王吉的價值觀相同,因此王吉壹定會提攜貢禹,***同實現他們的政治抱負。二人都是清廉的官員,敢於說真話。因此,“王陽在位,貢禹彈冠”並無任何貶義,相反,是對他們兩人美好品行和動人情誼的由衷贊美。“彈冠相慶”用作貶義是從北宋名家蘇洵開始的。
他在《管仲論》中用“彈冠相慶”形容春秋齊桓公有三個近臣,均是用卑鄙的手段討悅取寵的:壹是豎刁,二是易牙,三是開方。他們相互勾結禍亂齊國,後來齊桓公重用管仲為相,這三子沒辦法使用計謀。管仲壹死,這三子高興得不得了,馬上各自回家取出舊官帽,彈灰跳躍,相互慶賀,準備卷土重來。
這是“彈冠相慶”第壹次用在壞人身上,流傳到今天,這壹成語就變成了貶義詞,形容壞人之間壹個人有了權勢,其他人也得到好處的醜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