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儒家經典
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至聖先師、大成至聖、萬世師表、儒教始祖
儒家學說、中國古代、主流意識
有教無類、貴賤不分、普及教育
為政以德、治理國家、治國之道、人性善惡、感化教育、為政以德
周遊列國
思想體系、以性善論、三極之道
經濟思想、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教育思想、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創辦私學、廣招學生、道德教育、啟發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
2. 孔子說過的四字詞語急1、不恥下問 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
《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終。
《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 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麽樣就怎麽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註:"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
"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 粗劣的衣食。
《論語·裏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
《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女,同"汝",妳;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 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
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裏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壹輩,他們是可敬畏的。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贊有誌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
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
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註"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 17、見義勇為 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 18、舉壹反三比喻從懂得的壹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壹隅不以三隅反。
"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註"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禦人耳。
" 20、鳴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狀,加以聲討。《論語·先進》:"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鳴鼓而攻之可也。
'" 21、內省不疚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內心不安。自己反省沒有內心感到慚愧不安的事。
《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22、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夠就近那自己比方別人。
語出《論語·雍也》。意思是要替別人設身處地地著想。
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23、年富力強年富:往後的年歲還多,指年輕力壯。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朱熹註:"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 24、匹夫不可奪誌匹夫:壹個普通人。壹個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變誌向,形容意誌堅定,不可動搖。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25、輕裘肥馬裘:皮襖。
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駿馬。《論語·雍也》:"赤(公西華)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後來就用"輕裘肥馬"形容生活豪華。 26、三復斯言 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
反反復復地體會這句話。語本《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
" 27、殺身成仁仁:儒家道德的最高準則,語本《論語·衛靈公》"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
現指犧牲生命,以維護正義生命。 28、善賈而沽賈:同"價"。
等好的價出賣。《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也用來比喻懷才未遇,等待有賞識他的人才肯效勞出力,或得到高職位才出來做官。 29、手足無措措:安放。
手腳都不知道該放在哪兒好了。形容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
《論語·子路》:"刑罰不中, *** 無所措手足。" 30、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四體:四肢;勤:勞動。
不參加勞動,分不清五谷。《論語·微子》記載:有壹次子路跟隨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後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壹位鋤草的老大爺。
子路問他說:"子見夫子乎?"那老大爺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後泛用以形容脫離勞動,脫離勞動人民。 31、駟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駟馬也追不及。
指說話應。
3. 孔子說過的四字詞語,急.《論語》首創的成語。
《論語》首創的成語,指後世沿用《論語》原書文字,保留原有語法結構而形成的成語。 (1)不亦樂乎 出自《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周而不比 出自《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問 出自《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 (4)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陳力就列《論語·季氏》:“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論語·顏淵》:“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8)惡衣惡食《論語·裏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9)苗而不秀《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這類成語,幾乎每篇都有。如壹則以喜,壹則以懼(《裏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鄉黨》),這類成語占《論語》成語的很大部分,是《論語》成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出自《論語》的成語。出自《論語》的成語,指來源於《論語》,但又經後人加工、提煉而形成的成語。
據考察分析,後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形成這類成語。 (1)選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義的成分組成成語。
如:眾星拱辰 出自《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拱”古作“***”)安老懷少 出自《公冶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2)將原句中的虛字和不影響意義的實字刪減而成的成語。如:節用愛人 出自《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舉直錯枉 出自《為政》:“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 *** 服;舉枉錯諸直, *** 不服。’ (3)在原句詞語的基礎上增加適當的字而構成成語。
如:異端邪說 出自《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在“異端”後加“邪說”。
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後加“之道”。 (4)將原型成語(即首創成語)中的字更換形成另壹成語。
如:隨心所欲 出自《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將“從”換作“隨”。
有始有終 出自《子張》:“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將“卒”換作“終”。 (5)將原文中否定意義的詞句改為肯定意義構成成語。
如:見義勇為 出自《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改“無勇”為“勇”,“不為”為“為”。
周急繼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繼富”。改“不繼富”為“繼乏”。
二《論語》中的成語,按用途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這壹類成語現在使用的還很多,大多數人也比較熟悉。
在《論語》中出現的比較多。例如: (1)《公冶長》第十五章———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成語“不恥下問”出自此章。其原義是: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後來人們用以表示虛心好學。 (2)《述而》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成語“三人之行,必有我師”的出處。
講的是:即使在很少的幾個人中,也有在某壹方面值得自己學習和借鑒的。後人用“三人之行,必有我師”來表示應努力向別人學習好的東西。
除此之外,《論語》中用於學習的成語還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朝聞夕死;舉壹反三;聞壹知十;發憤忘食;循循善誘;有教無類;後生可畏;日知其所無;篤誌好學;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告往知來(告訴他已學過的知識,就能體會出未學過的知識);不知肉味(形容特別專心);每事問;敏而好古(勤奮地研究古代文化典籍);等等。 2 .修養。
例如: (1)《述而》第十六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成語“曲肱而枕(曲肱而臥)”、“樂在其中”、“富貴浮雲”都出自此章,講的是修養到了淡泊人生的境界。
(2)《學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成語“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參之口。這是孔子門徒提出的比較典型的反省內求的修養方法。
除此之外,《論語》中用於修養方面的成語還有: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中庸之道;見義勇為;見賢思齊;誌士仁人;當仁不讓;殺身成仁;求生害仁;樂而不淫;樂以忘憂;犯而不校;以德報怨;文質彬彬;君子固窮;簞食瓢飲;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匹夫不可奪誌;歲寒知松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敏事慎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等。 3 .待人接物。
例如: (1)《顏淵》第十六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語“成人之美”就出自於此章。
這壹章講的是君子要成全他人的好事,不助長他人的錯誤。 (2)《衛靈公》第二十四章———子貢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成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出自這裏,說的是推己及人之意。除此之外,《論語》中用於接物的成語還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