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成語什麽有什麽什麽成語有哪些成語故事

成語什麽有什麽什麽成語有哪些成語故事

『壹』 成語故事和成語有什麽區別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它往往用精練的語言表現出豐富的內容。

成語故事很大部分是歷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然後人們用壹個成語將這些事情總結、濃縮為壹個簡短的句子或短語,以方便地表達整個故事和故事要講述的內容,在功能上不壹定要有積極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楊”、“沈魚落雁”這些,只是具備壹種描述、形容的作用,並不需要給人啟發。

『貳』 有什麽寓言成語故事

1、獻鳩放生

春秋時期,晉國建都邯鄲。晉國有壹個勢焰熏天的大臣趙簡子,他就喜歡在過年時讓老百姓替他捉斑鳩鳥送到他府中,讓他放生。

大年初壹這天,邯鄲地方的老百姓能夠破例地紛紛擁進趙簡子的府第,他們都是來向趙簡子進獻斑鳩,好讓趙簡子放生的。趙簡子非常高興,對他們壹個個都發給很優厚的賞賜。

初壹這天,從早到晚進獻斑鳩的人絡繹不絕。趙簡子的門客在壹旁站了很久,問他為什麽要這樣做,趙簡子回答說:“大年初壹放生,表示我對生靈的愛護,有仁慈之心嘛!”

門客接著說:“您對生靈有如此的仁慈之心,這是難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過沒有:如果全國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鳩去放生,從而對斑鳩爭先恐後地妳追我捕。

其結果被打死打傷的斑鳩壹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鳩壹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

像現在,您獎勵老百姓捕捉這許多的斑鳩送給您,您再放生,那麽大人您對斑鳩的仁慈確實還不能抵償您對它們人為地造成的災禍哩!”

趙簡子聽了門客的壹席話,背著雙手在府門裏踱來踱去,仔細地思考了壹陣子,默默地點了點頭說:“對的。”

2、緣木求魚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遊列國,第二次來到齊國。這時候,齊宣王為了擴張自己的領土,正準備攻打鄰國。孟子反對戰爭,想宣揚自己的“仁政”思想。

可怎麽才能說服固執的齊宣王呢?於是,孟子與齊宣王進行了壹段有趣的對話。孟子問:“大王心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麽?”齊宣王知道孟子要來說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

孟子接著問:“是因為食物不夠肥美,衣服不夠輕暖,還是色彩不夠艷麗,音樂不夠美妙?要不就是因為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吧?這些,臣子們都全部能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孟子接著說:“那您最想要的,壹定就是開拓疆土,收服秦國、楚國,統治中國,安撫邊疆。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樹上去捉魚壹樣啊。”

齊宣王吃了壹驚,忙問:“為什麽?”孟子連忙說:“大王想壹統天下,是以弱擊強,只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

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裏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這樣,天下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3、黔驢技窮

黔地(這裏的黔不指貴州)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壹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來(壹頭驢)進入這個地方。運到後卻沒有什麽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

老虎看到它是個龐然大物,把它作為神(來對待),躲藏在樹林裏偷偷看它。(老虎)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麽東西。

有壹天,驢叫了壹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並沒有什麽特殊的本領。

(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後後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鬥。(老虎)漸漸地靠近驢子,態度更加親切而不莊重,碰倚靠撞冒犯它。

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於是很高興,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於是跳起來大吼了壹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如果不使出它(僅有)的本領,老虎即使兇猛,(但)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驢子 。如今像這樣的下場,可悲啊!

4、東施效顰

說春秋時候,越國有個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麗、漂亮,壹舉壹動也很動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時總是用手按住胸口,緊皺眉頭。

因為人們喜歡她,所以她這副病態,在人們眼裏也嫵媚可愛,楚楚動人。西施的鄰村有個醜姑娘叫東施,總是想方設法打扮自己。

有壹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見西施手捂胸口,緊皺眉頭,顯得異常美麗。她想難怪人們說她漂亮,原來是做出這種樣子。如果我也做這個姿勢,肯定就變漂亮了。

於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態。結果人們見了原來就醜的她,現在變成這種瘋瘋癲癲的樣子,象見了鬼壹樣,趕緊把門關上。

5、鷸蚌相爭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遊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

蚌把兩扇介殼壹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

這時過來壹個漁父把兩者壹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三』 描寫成語故事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描寫成語故事的四字詞語有:1、望梅止渴 2、愚公移山 3、守株待兔 4、負荊請罪

5、大禹治水 6、覆水難收

『肆』 有什麽成語故事

1、寓言成語故事:

濫竽充數、畫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買櫝還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長、亡羊補牢、杯弓蛇影

2、歷史成語故事:

背水壹戰、望梅止渴、紙上談兵、三顧茅廬、臥薪嘗膽、四面楚歌、指鹿為馬

3、神話成語故事:

畫龍點睛、攀龍附鳳、屠龍之技、葉公好龍、精衛填海、八仙過海、開天辟地

4、三國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桃園結義、曹操獻刀、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連環計、官渡之戰、長阪橋、借東風、火燒赤壁、華容道、三氣周瑜、刮骨療傷、白帝城、火燒連營

『伍』 有什麽好的成語故事(要有比喻什麽的)

春深似海

呆似木雞

繁花似錦

歸心似箭

光陰似箭

侯門似海

何其相似乃爾

好語似珠

皎陽似火回

口似懸河答

流年似水

貌似強大

面似靴皮

情深似海

日長似歲

如癡似醉

如花似朵

如花似錦

如花似玉

如花似月

如饑似渴

如膠似漆

如狼似虎

如龍似虎

如魚似水

似曾相識

似懂非懂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似箭在弦

似漆如膠

似是而非

似水流年

似水如魚

似笑非笑

似有如無

似醉如癡

文似其人

疑似之間

『陸』 我國古代有關勤奮學習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囊螢映雪。

孫康家裏很貧窮,買不起燈油。壹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壹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

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壹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壹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壹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

他去找了壹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麽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壹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2、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裏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麽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麽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壹代的大學問家。

3、廢寢忘食。

孔子年老時,開始周遊列國。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沈諸梁的封地葉邑。楚國令尹、司馬沈諸梁,熱情接待了孔子。沈諸梁人稱葉公,他只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並不十分了解,於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壹時卻不知怎麽回答,就沒有作聲。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妳為什麽不回答他:‘孔子的為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於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於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這樣的話呢?”孔子的話,顯示出他由於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

4、懸梁刺股。

東漢時,有壹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壹個辦法。

他找來壹根繩子,壹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壹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壹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壹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註,即使有雄心壯誌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奮圖強努力讀書。

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壹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5、手不釋卷。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壹次,他點兵3萬,用船80余只襲擊荊州。水手壹律身著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裏。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臺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占據了烽火臺。

隨後,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 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妳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柒』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畫蛇添足、葉公好龍、狐假虎威

壹、刻舟求劍

白話釋義: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著情勢的變化而改變看法或辦法。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處:《紅樓夢》第壹百二十回:

翻譯:似妳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二、守株待兔

白話釋義: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壹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朝代:漢

作者:王充

出處:《論衡》:“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翻譯:就像守株待兔壹樣;藏身於破置的小路

三、畫蛇添足

白話釋義: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處:《水滸全傳》第壹百十回:“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四、葉公好龍

白話釋義:比喻說是愛好某事物,其實並不真愛好。

朝代:漢代

作者:劉向

出處:《新序·雜事》葉公好龍

翻譯:據說古代有個葉公,非常愛好龍,器物上畫著龍,房屋上也刻著龍。真龍知道了,就到葉公家來,把頭探進窗戶。葉公壹見,嚇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

五、狐假虎威

白話釋義: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

朝代:明

作者:淩濛初

出處:《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果然府中來借,怎好不借,狐假虎威只怕被別人~的誆的去,這個卻保不得他。

『捌』 有什麽成語故事(寫題目,寫十個)

(壹)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壹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麽事情,只要有恒心,壹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壹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

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壹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壹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妳找壹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壹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妳明天壹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壹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麽重大的事情。不壹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妳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妳們每個人都講述壹下大象是什麽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壹只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壹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壹根粗繩索。”壹群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六)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壹個農夫,嫌自已田裏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壹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壹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麽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壹點。

忽然,他靈機壹動,毫不猶豫的卷起褲管就往水田裏跳,開始把每壹棵秧苗拉高壹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妳壹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壹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裏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裏去看,究竟是怎麽回事。兒子聽到家裏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裏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壹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壹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壹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壹事無成。

(七)買櫝還珠

典故

壹個楚國人,他有壹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壹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麽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壹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壹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裏,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壹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裏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裏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壹顆珍珠忘放在盒子裏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壹邊欣賞著木盒子,壹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裏。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舍;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八)濫竽充數

典故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壹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裏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裏,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裏,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壹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壹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壹個壹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

西方諺語說,妳可以在某時欺騙某壹些人,卻不能壹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裏,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壹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九)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壹眼就能看出壹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壹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裏馬的特征,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裏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裏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壹只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妳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壹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