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發生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
話說商紂王殘暴無道,周武王集聚力量,準備奪取天下。這壹年,武王想看看支持自己的諸侯有多少,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就在黃河渡口盟津(今孟津縣會盟鎮,因武王在這裏會盟過八百諸侯,後人稱此地為盟津,後流變為孟津)會盟諸侯。武王過河,船行到河中間,突然有條白魚跳了起來,不偏不正正落在武王的船上。武王大喜,俯身把魚撿起來,激動地捧著魚祭奠上天,感謝上天把天下托付給他。
壹條魚兒怎麽會讓武王這麽激動?原來,這個小小的事件,對周武王來說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魚身上有鱗甲,和戰士的甲胄有相通之處,於是,那個年代的人們就把魚當作軍隊的象征;商朝以白色為貴,白色代表著商朝的王權;而舟,和周同音,舟也就象征了周王室。這壹切聯系起來,那就是商的軍隊要歸周了,商的天下也要屬周了。
在當時,周王室作為商的壹個諸侯國,想攻打商王朝並取而代之,很多人都會反對。伯夷、叔齊後來就拉住周武王的馬質問:“父親死了,不去安葬,卻去打仗,這能算是孝嗎?以臣的身份,卻去殺君王,這能算是仁嗎?”(見《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的話,從某種程度上說不是兩個人的話,而是天下好多死腦筋臣民的話,以為君權神授,是千萬動不得的。周武王要奪取天下,必須爭得人心。而要爭取這部分人的人心,只能以毒攻毒,以迷信來對付迷信。於是,那條魚,就被周武王賦予了更多內涵。而其實呢,壹條魚跳到船中,只是壹個偶然事件,哪裏會成為代表天意――必然規律――的征兆呢?孟津那個地方,正是黃河中遊和下遊的分界,水流湍急,魚兒逆水而上,常會跳起來,落到舟中的也是常有的事,根本算不上稀奇。
附:
《史記》原文
九年,武王上祭於畢。東觀兵,至於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 “齊栗,信哉!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畢立賞罰,以定其功。”遂興師。師尚父號曰: “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雲。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