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無恙成語解釋如下:
安然無恙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安然無恙的意思原指人平安沒有疾病;在現代漢語中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損害。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成語出處: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綜上文獻所述,才有了“安然無恙”這個成語。
成語寓意:“安然”才能“無恙”,人的身體是這樣,壹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國家安寧,政治清明太平,百姓才能無恙無災。遍觀史書,戰火遍地,動蕩不安,流離失所,始終伴隨著國人。
宋代《太平禦覽》裏講道:亂離人不及太平犬。魯迅先生也曾經把舊社會概括為:壹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是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
如今的中國,國家安然,人民無恙,多少人期盼的治世寧靜已然在我們身邊,人們要做的就是要加倍的珍惜和愛護。
成語的由來
成語壹***有5萬多條,其中96%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閉門羹”、“莫須有”、“欲速則不達”、“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語壹般用四個字,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
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壹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
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