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無驢,有好事者(2)船載以入(3)。至則(4)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5)大物也,以為神(6)。蔽林間窺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驢壹鳴,虎大駭(11),遠遁(12),以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來視之(14),覺無異能者。益(15)習(16)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蕩倚沖冒(21),驢不勝(22)怒,蹄(23)之。虎因喜,計之(24)曰:“技止此耳(25)!”因跳踉(26)大?(27),斷其喉,盡其肉,乃(28)去(29)。
4詞句註釋
1,好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2,船載以入:用船載運(驢)進(黔)。船,這裏指用船的意思。
3,則:卻。
4,龐然:巨大的樣子。
5,以為神:把它當做神。
6,蔽林間窺之:藏在樹林裏偷偷看它。蔽,隱蔽,躲藏。窺,偷看。
7,稍出近之:漸漸的接近它。稍:漸漸
8,慭慭(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9.莫相知: 不了解它。
10,大駭:非常害怕。
11,遠遁:逃到遠處。 遁:逃走。
12,以為且噬己也。 且:將要。 噬:咬。
13,然往來視之。 然:然而,但是。 往來:來來往往。 視;觀察。
14,益:逐漸。
15,習:熟悉。
16,終不敢搏:始終不敢撲擊它。 搏:搏鬥,搏擊。
17,近:(1)稍出近之。近: 接近。
(2)稍近,益狎。近:走進,靠近。
18,益:逐漸。
19,狎:態度親近而不莊重。
20,蕩倚沖冒:碰撞靠近沖擊冒犯。蕩,碰撞。倚,靠近。沖,沖擊,沖撞。冒,冒犯。
21,驢不勝怒。 勝:禁得起,受得住。
22,蹄:名詞作動詞,用蹄子踢。
23,計之:代驢子生氣只能踢的情況。
24,技止此耳:止:通“只”只,僅。 此:這(些)
25,跳踉(liáng):跳躍。
26,?(hǎn):同“吼”,怒吼。
27,乃:才。
28,去:離開。
29,以為神:以,認為。為,作為。神,神奇的東西。
5譯文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壹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麽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壹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神,藏在樹林裏偷偷看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小心謹慎,不知道它是個什麽東西。壹天,驢子壹聲長鳴,老虎非常害怕,逃到遠處,十分恐懼,認為驢子要咬自己。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沒有什麽特別的本領。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後後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老虎態度更為隨便,碰擦倚靠、沖撞冒犯它。驢子禁不住憤怒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盤算此事,心想道:“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6關於黔之驢主題思想的不同認識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寫了壹組三篇寓言:《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們放在壹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義的。
前人議論《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說柳宗元的寓言後面,“必有壹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鎮之”(林紓《韓柳文研究法》,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個寓言後面作者自己的“評論”就是對寓言內容最透辟的解釋和評論。而這個解釋和評論究竟是什麽,林先生語焉不詳。另外,有人以為《黔之驢》是譏諷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又無才無德、外強中幹的人物,也有人以為他是在比附、抨擊自己的政敵,孫昌武先生說:“這個無德無能卻又無自知之明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驢》)“含著壹定的諷世意義,如果我們從龐然大物的弱者終究要失敗的情節來分析,就該領悟到事物的大與小,強與弱互相轉化的道理。如果再從驢子因壹踢而喪生的結局分析,又會得出無技不可逞能的教訓。而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來的“黔驢技窮”壹語,又是對敵人力盡而技窮,不堪壹擊的狀態的生動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驢”比喻外強中幹、實無所用的龐然大物等等
虎的心理變化過程
畏懼------------好奇------------恐懼--------------懷疑------------大喜
以為神——莫相知——以為且噬己也——覺無異能者——終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動描寫虎認識驢的經過,推動情節發展。)
7寓意
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幹的某些上層人物。此外,以“三戒”為三篇文章的總題目。並以“黔之驢”為本文的題目,也表明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壹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壹定能戰而勝之。
《黔之驢》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壹篇。《三戒》含《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寫的是壹頭驢被壹只虎吃掉的故事。
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說:“吾恒惡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幹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於禍。有害淡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寫這三篇寓言,是為了警戒世人:毫無自知之明而肆意逞誌,必然自招禍患。
而《臨江之糜》《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則分別寫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種表現:“依勢以幹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
8黔之驢習題
後有答案
壹、給下列加點字註音。
黔 無驢( ) 好 事者( ) 龐 然大物( ) 遠 遁( )
窺 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為且噬己也( )
二、解釋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意義。
龐然大物( ) 憖憖然( ) 他日( ) 虎大駭( ) 益習其聲( ) 驢不勝怒( ) 計之曰( ) 技止此耳( )
三、填空。
1.《黔之驢》選自 ,作者___ _____ ,字 _
____代文學家。黔,地名,包括現 、 等省的部分地區。
2.古代散文,簡稱古文,是和______相對的文體。唐朝__ 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運動,在文學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能力訓練
四、認真閱讀全文,完成文後各題。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驢壹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___,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間窺之( )
⑵ 遠遁 ( )
⑶ 以為且噬己也( )
⑷ 蹄之(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譯:
⑵稍近,益狎,蕩倚沖冒。
譯:
⑶驢不勝怒,蹄之。
譯:
⑷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譯:
3.寫出出自這個故事的兩個成語。
⑴ ⑵
4.把第二分為三層並概括出各層大意。
5.仔細閱讀課文,註意文中是怎樣表現虎的心理變化的,寫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詞語。
答:
6.這個寓言故事說明什麽道理 。
答: 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壹定能戰而勝之。
7.老虎的心理描寫。
答: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蔽林間窺之 莫相知 以為且噬己也 計之曰:“技止此耳!”
8.這則寓言的主人公是誰?為什麽?
答:
參考答案:
自主積累:壹、qián hào páng dùn kuī xiá liáng shì 二、巨大的樣子 小心謹慎 另外 害怕 漸漸 忍受 考慮 本領 三、1.《柳河東集》柳宗元 子厚 唐 四川 貴州 2.駢文 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 曾鞏 能力訓練:四、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腳踢 2.⑴老虎見了它,是巨大的樣子,把它當作神奇的東西了。⑵虎又漸漸靠近驢子,進壹步戲弄它,碰闖、依靠、沖撞、冒犯它 ⑶驢禁不住發起怒來,用蹄子踢老虎。⑷於是跳起來大聲吼著,咬斷驢的喉嚨,吃光它的肉,然後才離開。3.⑴龐然大物 ⑵黔驢技窮 4.壹層:(“他日”至“終不敢搏”),寫虎對驢“鳴”的反應;二層:(“稍近”至“技止此耳”),寫虎進壹步大膽試探,激怒驢使出“蹄之”的絕招,終於識破驢的真相;三層:(“因跳踉”至“乃去”),寫虎吃掉驢,得勝而去。5.①以為神 ②莫相知 ③以為且噬己也 ④覺無異能者 ⑤終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強大的東西不足畏懼,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壹定能戰勝它。8.驢。這則故事由虎的正面描寫來描寫驢的外強中幹,從而起到諷刺的作用。
9相關成語及文章要點
1..黔驢技窮
2. 黔驢之技
3. 龐然大物
1別看這人是壹個“龐然大物”,但他所能想出的想法充其量只是黔驢之技,免對這壹窘狀他必定已是黔驢技窮。
2老虎能吃掉驢子這個“龐然大物”,可見它的聰明以及驢子的黔驢技窮,在現實生活中人也如此,如果太笨拙那就和驢子壹樣,只有黔驢之技。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散文家。河東人,他的著作即由此得名。 在政治上,柳宗元是改革家。他曾參加王叔文為首的進步集團,推行了壹系列激進措施,以求挽救唐王朝“安史之亂”後由盛而衰的頹局。失敗後,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長期的謫居生活,使他清醒地看到了統治集團中形形色色人物的腐朽與醜惡,並形諸筆端,本文及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在永州任上寫的。
從創作上看,他是在散文、詩歌等多方面有傑出成就的文學家。尤其是雜文和遊記,到了柳宗元之手,才成為壹種穩固而成熟的文學樣式,令人矚目。
學習本文,閱讀全文,弄清其層次結構。
本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壹部分(第①段):寫驢剛被運到黔地後,老虎最初見到它時那種恐懼、謹慎的心理和表現。
第二部分(第②段):寫虎逐步試探、了解驢並最後把它吃掉的經過。
思考:
1、分析說明文章開始特別交代“黔無驢”對故事情節的展開有什麽意義?
通篇故事寫虎、驢相鬥。作者所選寫的這兩個形象是很典型的:虎很兇猛;驢龐大而無能,照理壹口吃掉了事,故事也就無法形成了。而文章開始,先給了壹個限定——“黔無驢”,這就使讀者明確地看到,故事是在這樣壹個特定的環境下發生的。虎猛,然而壹時並不了解驢的虛實;驢無能,然而暫時還能依仗著外表的龐大來唬人。老虎是壹步步地了解對方;驢是壹步步地暴露自我,最終引出了故事的結局,從而表現出既定的主題。所以,不難理解,開頭的這三個字,是全篇的鋪墊與總起,是使全文結構嚴謹完整的重要的第壹筆。
2、細讀課文,舉例說明作者運用準確、簡練、生動形象的動詞刻畫虎有勇有謀的性格特點。
這篇文章的語言準確、簡練、生動形象。比如恰當地使用了壹些動詞來刻畫虎有勇有謀的性格特征,寫驢剛被運到黔地時,虎開始觀察驢時的動態和神情。這是壹種在強者面前自我保護性的作法和穩妥的觀察方式,突出寫虎的審慎、穩重、細心。
“近出前後,終不敢搏”,寫虎保持警惕。
“(虎因)喜,計之”,寫虎的機智和充滿自信。
“蕩倚沖冒”,寫虎的積極主動,大膽試探。
“跳踉大 ,斷其喉,盡其肉”,寫虎的勇武果敢。
總之,以形象的文學,寫出了虎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性格特征。
3、本文可分為六個層次,找出層次中表明虎的心理詞語。
以為神 慭慭然 大駭 甚恐 益狎 因喜
4、文章通過什麽描寫,把虎的形象刻畫得細致逼真,層次清楚;對驢的描寫則抓住其什麽來寫的?
文章通過心理、動作描寫,把虎的形象刻畫得細致逼真;對驢的描寫則抓住其形體的龐然和驢的“鳴”、“蹄”來寫,形象傳神。
5、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麽?
本則寓言故事指出那些貌似有德有才的人,不過是像“黔之驢”那樣,使用他們那點可憐的伎倆和真正有力量的人搏鬥,到頭來不過是自取滅亡。諷刺那些或恃寵而驕,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指出他們必然滅亡的下場。
6、《黔之驢》是壹篇寓言故事,由此演化出的成語是?
黔驢技窮 (黔驢之技 龐然大物)
深入探求:
本題題為“黔之驢”,可是文中寫虎用了八十余字,而寫驢還不足四十字。那麽,這篇短文主要是寫驢呢,還是主要寫虎?
擬什麽題目,更主要的是,看壹篇寓言故事主要寫的是哪個形象,不能單憑字數的多少,要看作者表達的寓意是什麽。
積累:
1、通假字
技止此耳 “止”通“只”,只,不過。
2、古今不同詞義
稍出近之 稍,古義:漸漸 今義:稍微
因跳踉大 因,古義:於是 今義:因為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去,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
10相關文章
黔之驢前傳
壹日,某人從黔地買來壹頭驢,閑置家中,甚寶之。
狗不忿,於是便讓人分配驢同家中老人與孩子壹起趕集。狗偷偷跟著。
壹路上,老人騎驢,狗說:不愛幼。小孩騎驢,狗說:不尊老;二人騎驢不人道;二人不騎是傻瓜。於是兩人擡驢回家。
狗對人告狀:驢子真會享福,非讓老人與孩子擡回來不行。人大怒,揮棒就打,驢子急忙解釋,哪知剛壹開口,狗便說:妳聽聽,驢子竟然詛咒妳呢!(驢子的叫聲如哭)。人壹氣之下將驢打入磨房。
驢子無奈,整日汗流浹背,實在累極了,壹不小心,拉了壹地大便。
狗陰笑著跑去告狀:牛糞還能作肥料,驢子著實無用!人大怒,決意殺之。
狗又悄聲說:不可,不可。人不解:為何?
“這樣我們豈不背卸磨殺驢的罪名?”狗說,
“那怎麽辦?”人問,狗湊前幾步,伸頭附耳說道:“如此這般”。
於是人找到驢子,“驢子,不是我不愛妳,實在是妳太過分。妳還是獨自到南山生活去吧,那裏有草,想也餓不到妳。”
驢子甚喜,拜辭而去。
誰知南山有虎,狗先偷了只雞,送給老虎:驢子天天罵妳,這次來南山,就是侵妳地盤,奪妳王位,妳可要小心!
虎大怒。狗竊喜。
於是就有了黔之驢的故事。
“蠢驢啊蠢驢,我狗仗人勢,驅虎吞驢,妳呀,死也死得不明白。”狗頗為自得。
嗚呼:驢子死了,尚有牛馬,壹旦傳上狂犬病,就只有死路壹條!
所以這個故事演化成了壹個成語,名為黔驢技窮,意思是指我們不能做無才無德,外強中幹的人,要有真才實學。生存在優勝劣汰的環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對強敵要沈著應付,以智求得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