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語故事八仙過海總結
八仙是中國古代神話裏的八位神仙,他們是漢鐘離、張果老、鐵拐李、韓湘子、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還有何仙姑。這八位神仙各有道術,法力無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就是關於他們的壹段家喻戶曉的故事。
有壹天,八仙駕雲去參加神仙會,路過東海。呂洞賓說:“駕雲過海,不算仙家本事。咱們不如用自家的拿手本領,踏浪過海,各顯神通,妳們看好不好?”眾仙都說:“好!”
鐵拐李第壹個過海。只見他把手中的拐杖拋入東海,拐杖象壹葉小舟,浮在水面上,載著鐵拐李平平安安地到達了對岸。這時,漢鐘離拍了拍手裏的響鼓說:“看我的。”隨後,也把響鼓扔進了海裏,他盤腿坐在鼓上,穩穩當當地渡過了東海。 張果老笑 *** 地說:“還是我的招數最高明。”只見他掏出壹張紙來,折成了壹頭毛驢,紙驢四蹄落地後,仰天壹聲長叫,馱著張果老踏浪而去。
張果老倒騎在驢背上,向眾仙揮揮手,壹會兒就到了對岸。
接著,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曹國舅也都用身邊帶的東西作渡船,壹個個平平穩穩地渡過了東海。 七位仙人到了對岸,左等右等不見藍采和的人影。 原來剛才八仙過海時,驚動了東海龍王的太子,他派蝦兵蟹將抓走了藍采和,還搶去了他的花籃。呂洞賓找不到藍采和,又急又惱,他對著東海大聲喊道:“龍王聽著,趕快把藍采和交出來,要不,當心我的厲害!” 太子聽了勃然大怒,沖出海面大罵呂洞賓。呂洞賓拔出寶劍就砍,太子壹下子潛入了海底。呂洞賓哪肯放走他,拔出腰間的火葫蘆,把東海燒成了壹片火海。龍王嚇得魂不附體,忙問出了什麽事。太子只得老老實實地講出了事情的真相。龍王立即下令放了藍采和。
八位仙人告別了東海,逍遙自在地去赴神仙會了。
二 人們口頭總結故事的成語
《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顧茅廬
《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版在乎山水之間也——醉權翁之意不在酒
《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高居,蟬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列子·說符》載:楊子的鄰居丟了羊,帶領很多人去找沒找到。楊子問為什麽,回答說:“岔路很多,不知道羊去了哪”——歧路亡羊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壹鼓作氣
滾瓜爛熟 鐵樹開花 天下烏鴉壹般黑 雞飛蛋打 翻箱倒櫃
來源於古代文獻的成語(破釜沈舟) (滄海桑田 ) (壹飯千金 )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
來源於人們口頭總結的成語(不可理喻) (據為己有) (無精打采 ) (壹見鐘情 )
三 成語故事簡介,意思,總結
幫閑鉆懶
發音 bāng xián zuān lǎn
釋義 指說話做事迎合別人的心意和興趣。
出處 元·王實甫《西專廂記》屬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拄著拐幫閑鉆懶,縫合唇送暖偷寒。”
示例 幫閑鉆懶為活計,脫空說謊作營生。(《元明雜劇·陶母剪發待賓》)
好吃懶做
發音 hào chī lǎn zuò
釋義 好:喜歡、貪於。貪於吃喝,懶於做事。
出處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這樣好吃懶做的 *** ,睡到這等日高才起來。”
示例 且人前人後,又怨他不會過,只壹味好吃懶做。(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壹回)
意懶心灰
發音 yì lǎn xīn huī
釋義 心、意:心思,意誌;灰、懶:消沈,消極。灰心失望,意誌消沈。
出處 元·喬吉《喬夢符小令·玉交枝·頭適二曲》:“不是我心灰意懶,怎陪伴愚眉肉眼。”
示例 因此上怪他每每不聽我說,故我意懶心灰,說各人散了。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回
害人不淺
發音 hài rén bù qiǎn
釋義 給別人的損害非常之大。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五回:“即如今人凡遇小兒驚風,害人不淺。”
示例 無
四 從“唇亡齒寒”這個成語故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壹個什麽教訓
唇亡齒寒?
給妳講個故事
當年 朝鮮戰爭 抗美援朝就考慮到了 唇亡齒寒
唇沒有了,牙齒就寒冷。比喻雙方休戚相關,榮辱與***
五 寫出12個從故事中總結出來的成語
草木皆兵
濫竽充數
退避三舍
買櫝還珠
破釜沈舟
堅壁清野
入木三分
初出茅廬
負荊請罪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守株待兔
亡羊補牢
//./question/2974006
//./q?ct=17&pn=0&tn=ikaslist&rn=10&word=%B9%CA%CA%C2%D6%D0%D7%DC%BD%E1%B3%F6%C0%B4%B5%C4%B3%C9%D3%EF&fr=t
六 初壹人教版上冊xx之戰、成語典故簡介總結
1、牧野之戰
戰役雙方:周武王,商紂王
戰役時間: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戰爭背景
牧野之戰戰場圖[1]
商朝自商湯滅夏建立,經歷600多年後,傳位至第31位國王帝辛(商紂王)時,已是危機四伏。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但“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政治上帝辛耗巨資建鹿臺、矩橋,造酒池肉林,使國庫空虛。寵信愛妃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壹幫佞臣,妄殺王族重臣比幹,囚禁箕子,造成諸侯臣屬紛紛離叛。軍事上帝辛致力於用兵於東南夷族,雖然戰爭取得了勝利,俘虜了“億兆(上百萬)夷人”,帝辛也被譽為“百克(百戰百勝)”,但商軍主力遠征東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空虛,無兵可守。
周本來是渭水中遊的壹個古老部落,居住於今陜西中部的壹些地區,依靠優越的自然環境逐漸發展起來。到姬昌時,對內重用呂尚、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適等壹幫賢臣,國力日強;對外姬昌宣揚德教,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使諸侯紛紛依附。據《史記》記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前1056年,姬昌對內稱王,即周文王。前1055年,姬昌出兵伐犬戎。翌年又討伐侵淩鄰國的密須,解除了伐商的後顧之憂。前1053年,姬昌出兵東向攻黎(山西省長治市西南);前1052年,攻邘(今河南省沁陽市);前1051年,攻取了商王寵臣崇侯虎的崇國。這三場戰爭勝利後,周切斷了商朝同西部屬國的聯系。同年,姬昌遷都於豐(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角),使國都不易受戎狄的侵擾並更有利於向東進兵。至此,姬昌伐商的戰略部署已經基本完成。[2-4]
編輯本段戰爭過程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前1048年,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曾觀兵於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本詞條采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觀點),
牧野之戰地圖
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4.5萬人。聯軍於2月26日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渡河水(黃河,壹說由孟津渡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輝縣西北)折而東行。27日清晨,周武王莊嚴誓師,歷數帝辛的種種暴行,即為《尚書》所記載之“牧誓”。28日拂曉,聯軍進至牧野。《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期清明” 。
帝辛驚聞周軍來襲,因此時商軍主力遠在東南地區,無法即時征調,只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根《史記》記載,帝辛出動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另壹些文獻記載是十七萬。《詩經·大明》 稱:“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逸周書·克殷》記載 :周軍先由呂尚率數百名精兵上前挑戰,震懾商軍並沖亂其陣腳,然後周武王親率主力跟進沖殺,將對方的陣形徹底打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鬥誌,紛紛倒戈,商軍迅速崩潰。帝辛見大勢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正式滅亡。周武王趕到鹿臺時,用“輕呂”擊刺帝辛的屍體,並親自斬其頭顱懸旗示眾。[2][5-6]
編輯本段戰爭結果《逸周書·世俘》記載:牧野之戰周武王大獲全勝,擊斃商軍十八萬人,生俘三十三萬人,捕獵,虎、熊、犀牛、鹿等動物壹萬多頭,並掠奪了大量的珠寶財物,僅佩玉就達到十八萬塊。
隨後聯軍兵分四路,向東南方進發,四處征伐忠於的商朝各地諸侯,驅逐商朝大將飛廉於海濱而殺之。
但牧野之戰並沒有完全消滅商朝,商朝原領地的壹部分作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國,作為商朝的延續,商朝南征的軍隊也沒有被完全消滅。周武王死後,武庚聯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發動“三監之亂”,最終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殘余勢力才被完全消滅。[7]
編輯本段戰爭意義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8]
編輯本段年代考證關於牧野之戰發生的年代有44種不同說法,從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
根據《國語》記載:“昔武王克商,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晨在鬥柄,星在天”,可推定為公元前1046年。歷史學家何炳棣認為鶉火是東周的洛陽。
《竹書紀年》記載牧野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027年。
《屍子》記載:“武王伐紂,魚辛諫曰:‘歲(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從”。《荀子·儒效篇》說:“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淮南子·兵略訓》也記載:“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根據計算推算出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
《利簋》銘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歲鼎克昏辰,夙(日出)有商”,“歲鼎克昏”是指歲星、昏星(水星)位於金星的兩側,三星鼎足,可推斷牧野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1050年12月28日早晨6、7點鐘。
明代黃道周有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053年(戊子歲)之說。
黃宗羲的《歷代甲子考》與《答朱康流論歷代甲子書》記載武王克商發生在前1122年(己卯歲),並多次與朱朝瑛辯之。
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
1998年12月20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會議上,江曉原結論,牧野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044年1月9日。[
七 孟子歸納總結出來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孟子》中的成語和出處,這個頁面很全了
//edo/yuwe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7567
而且這裏面也有壹些《莊子》裏的成語和故事。
至於更全的《莊子》中的成語和故事,請看如下兩頁
//graceice.bokee/4008022
//news.sina.cn/o/2004-12-16/08484539399s.s
八 我要寫總結,請問要用到哪些經典句子或者成語,表達
關於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的研究報告 壹、提出問題 我們學過許多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回有三顧茅廬的劉備,答也有毛遂自薦的毛遂。於是,我就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作了壹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成語故事的書籍、報刊和教科書。 2、上網查詢資料。 3、問問身邊的人,聽他們說說成語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爸爸的講述 有哪些成語中有名人故事 鑿壁偷光、指鹿為馬 毛遂自薦、破釜沈舟 上網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暗度陳倉——韓信 壹飯千金——韓信 沈魚落雁/閉月羞花——西施、昭君、貂蟬、玉環 書籍、報刊、教科書 名人都有過那哪些成語故事 藺相如完整的把和氏璧帶回趙國。 劉備三次去請諸葛亮出山為他當軍師。 四 、結論 1、成語中的名人故事有很多,我寫的只是其中的壹個小部分。 2、成語中的名人壹般在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 3、成語中的名人故事有的告訴我們壹個道理,有的歌頌了壹位英雄。
九 兩人的成語故事表演,要有總結。
半途而復廢
東漢時,河制南郡有壹位賢慧的女子,人們都不知她叫什麽名字,只知道是樂羊子的妻子。
壹天,樂羊子在路上拾到壹塊金子,回家後把它交給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誌向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因為它的名字令人厭惡;也不吃別人施舍而呼喚過來吃的食物,寧可餓死。更何況拾取別人失去的樂西。這樣會玷汙品行。”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慚愧,就把那塊金子扔到野外,然後到遠方去尋師求學。
壹年後,樂羊子歸來。妻子跪著問他為何回家,樂羊子說:“出門時間長了想家,沒有其他緣故。”妻子聽罷,操起壹把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機上織的絹帛產自蠶繭,成於織機。壹根絲壹根絲地積累起來,才有壹寸長;壹寸寸地積累下去,才有壹丈乃至壹匹。今天如果我將它割斷,就會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掉。”
妻子接著又說:“讀書也是這樣,妳積累學問,應該每天獲得新的知識,從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歸,和割斷織絲有什麽兩樣呢?”
樂羊子被妻子說的話深深感動,於是又去完成學業,壹連七年沒有回過家。
總結 中途停止.比喻做事不能堅持到底,有始無終.詞目 半途而廢
十 收集整理富含哲理的寓言、成語故事、典故、名言等五則,並把它們包含的哲學道理總結出來。
寓言故事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從前有壹個地方,城門下有個池塘,魚兒在池塘裏自由自在地生活著。有壹天,忽然城門上起了大火。條魚兒見了大叫道:“不好了,城門著火了,我們趕快逃跑吧!” 但是,其他魚兒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它們居住的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更沒有必要逃跑。結果,除了那條逃跑的魚外,別的魚都遭了殃。原來,城門失火後,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救火。大家從池塘裏取水往城門上潑,不會兒,城門上的火熄滅了。但池塘裏的水卻被淘幹,結果。沒有逃走的魚全都遭了殃。
這個寓言故事雖然很簡單,但卻告訴了我們這樣壹個道理:城門與旁邊的水池在壹定條件下是有聯系的。城門失了火,這就是條件。由於失了火,池塘裏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就使它們建立了直接聯系;魚兒與城門也是如此。人取水救火從而使魚兒與城門建立了聯系。逃走了的那條魚明白這壹道理,保全了性命,沒逃走的魚兒不明白這壹道理,因此遭了殃。
其實,在客觀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是在壹定條件下互相聯系著的,具體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無壹不是如同火壹水壹魚的聯系壹樣,在壹定的條件下是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當然,客觀世界的聯系要復雜得多,有外部聯系與內部聯系、本質聯系勺非本質聯系、主要聯系與次要聯系、必然聯系與偶然聯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觀察和處理客觀事物聯系時要加以區別的。這些聯系是不依我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我隊比訂正確地認識它,從而創造定的條件使之有利於人類,陌術能主觀任意地否定它。否則就會遭殃。
成語故事(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壹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壹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壹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壹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麽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裏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裏刻了記號呢,怎麽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壹直在行進,而妳的寶劍卻沈入了水底不動,妳怎麽找得到妳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劍”的故事說明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 或者說總是運動的
典故(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妳現在當權掌握重要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理由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妳成為專門研究傳授經學的學官嗎? (妳)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妳說妳軍務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的事務多呢?我常常讀書,自認為有很大益處。”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與呂蒙議論,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十分驚奇地說:“妳如今的謀略才幹,已不再是過去那個吳縣的呂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了幾日後,就應當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兄長妳看清楚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於是魯肅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後離去
事物是變化的 不能老用以前的眼光看世界
水滴石穿 量變引起質變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量變引起質變
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沒有分清矛盾主次關系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蟬在壹邊鳴叫,壹邊喝著樹上的露水,不知道螳螂在蟬身後,它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前肢想要捉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身旁也想要吃它,黃雀正伸長脖子,想捉螳螂,卻不知大樹下有人正準備拿彈弓射它。
事物具有普遍聯系性 還有很多就不壹壹舉例了 有問題請追問 以上資料由我們各大網友整理出來 非本人原創 僅供參考 如有錯誤 請提醒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