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淺嘗輒止、浮光掠影、走馬觀花。
壹、囫圇吞棗 [ hú lún tūn zǎo ]
釋義: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經消化理解,籠統接受。
出處:元?白珽《湛淵靜語》:“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壹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妳真是囫圇吞卻個棗也。”
譯文:客人說:“雖然梨子有益於牙齒,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牙齒。”壹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下去,這樣就傷不到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牙齒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妳整個兒壹個囫圇吞棗呀!”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二、不求甚解 [ bù qiú shèn jiě ]
釋義:意思是說讀書只領會精神實質,不咬文嚼字。現多指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出處:晉·陶潛(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譯文: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壹字壹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指人學習不深入
三、淺嘗輒止 [ qiǎn cháng zhé zhǐ ]
釋義:略微嘗試壹下就停下來,指對知識、問題等不作深入研究。
出處:清·鼓養鷗《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嘗;茍文人墨客;淺嘗輒止;用以悅性陶情;有何不可?”
譯文:這個東西並非不可以嘗試,如果是文人墨客稍微嘗試壹下,用來陶冶性情,有什麽不可以的呢?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害怕困
筆順
四、浮光掠影 [ fú guāng lüè yǐng ]
釋義:水面上的反光,壹掠而過的影子。比喻對事物觀察不細致,印象不深。
出處:唐·褚亮《臨高臺》詩:“浮光隨日度;漾影逐波深”。
譯文:縷縷陽光輕輕浮在水面,隨著時光會慢慢消去,個中的倒影隨波逐流,無所適從。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賓語、狀語、定語;含貶義
五、走馬觀花 [ zǒu mǎ guān huā ]
釋義:比喻粗略地觀察事物。也說走馬看花。
出處: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
譯文:策馬奔馳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盈,不知不覺中早已把長安的繁榮花朵看完了。
成語用法:作謂語、狀語、賓語;含貶義,指走過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