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十個簡短的成語故事,20~30字的有哪些?

十個簡短的成語故事,20~30字的有哪些?

1、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壹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壹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壹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壹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麽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裏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裏刻了記號呢,怎麽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壹直在行進,而妳的寶劍卻沈入了水底不動,妳怎麽找得到妳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2、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有壹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壹線亮光。

他謔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壹看,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拿了壹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壹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壹個大學問家。

3、手不釋卷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裏還總是拿著壹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麽妳就沒有時間呢?”

停了停, 孫權又說:“妳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妳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妳翻閱壹些古書,從中得到壹些啟發罷了。”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妳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壹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4、揠苗助長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壹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裏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壹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5、掩耳盜鈴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著壹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麽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壹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壹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壹聲巨響,把他嚇了壹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鐘嗎?他心裏壹急,身子壹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麽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鐘來,壹下壹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6、背水壹戰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壹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壹面堵住井陘口,壹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壹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壹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壹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壹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

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壹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壹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壹種什麽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妳們沒有註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麽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壹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7、紙上談兵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夠與其匹敵。他的父親趙奢曾經評論說:“打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趙括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假使將來趙國不任命他為將軍,那也就算了,如果壹定要拜他為將軍,導致趙軍大敗的人必定是趙括無疑。”

後來趙括果然代替廉頗做了大將軍,長平壹戰被秦將白起打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被消滅,趙括自己也戰死了。?

8、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

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麽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麽多呢?

說看,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壹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壹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9、盲人摸象

有壹天,四個盲人坐在樹下乘涼。有個趕象的人走過來,大聲喊著:“象來了,讓開點!”其中壹個盲人便提議說:“象是什麽樣子的呢?咱們來摸壹摸好嗎?”另外三個盲人齊聲說:“好,摸壹摸就知道了。”

他們向趕象的人說了他們的想法。趕象的人同意了,把象拴在樹上,讓他們摸壹摸。

壹個盲人摸了摸象的身子,就說:“我知道了,象就像壹堵墻。”第二個盲人摸著象的牙,說道:“象和又圓又滑的棍子壹樣。”第三個盲人摸著象的腿,就反駁他們說:“妳們倆說得都不對,象跟柱子差不多。”第四個盲人摸著象的尾巴,大聲叫起來:“妳們都錯了!象和粗繩子壹模壹樣。”

四個盲人妳爭我辯,都認為自己說得對,誰也不服誰。這時,趕象的人對他們說:“妳們都沒有說對。壹定要摸遍了象的全身,才能知道象是什麽樣子的。妳們每個人只摸了象的壹部分,怎麽能說得對呢?”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10、映雪囊螢

晉朝時候,有壹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裏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裏,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孫康映雪苦讀)

當時還有壹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壹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裏,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