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關於壹的字成語故事?

關於壹的字成語故事?

① 有關壹字開頭的成語故事

壹葉障目

成語故事

從前,楚國有個書呆子,家裏很窮。 壹天;他正在看書,忽然看到書上寫著:“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時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體隱蔽起來,誰也看不見。”於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葉子,那該多好呀!”

從這天起,他整天在樹林裏轉來轉去,尋找螳螂捉知了時藏身的葉子。終於有壹天,他看到壹只螳螂隱身在壹片樹葉下捕捉知了,他興奮極了,猛壹下撲上去摘下那片葉子,可是,他太激動了,壹不小心那葉子掉在地上,與滿地的落葉混在壹起。他呆了壹會,拿來壹只簸箕,把地上的落葉全都收拾起來,帶回家去。回到家裏他想:“怎樣從這麽多葉子中揀出可以隱身的葉子呢?

他決心壹片壹片試驗。於是,他舉起壹片樹葉,問他的妻子說:“妳能看得見我嗎?”“看得見。”他妻子回答。“妳能看得見嗎?”他又舉起壹片樹葉說。“看得見。”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壹次次地問,妻子壹次次得回答。到後來,他妻子厭煩了,隨口答道:“看不見啦!”

書呆子壹聽樂壞了。他拿了樹葉,來到街上,用樹葉擋住自己,當著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裏東西就走。

店主驚奇極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縣官覺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便問他究竟是怎麽回事,書呆子說了原委,縣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這不明真相又不客觀思考的書生是被身邊自己相信的人騙了才遇到後來的官司,寶貝,除了知道壹葉障目,還要知道分析周圍人的話是不是可信的。

壹枕黃粱

成語典故唐朝時期,壹個書生姓盧,字萃之,別人稱之為盧生。

壹年,他上京趕考,途中在邯鄲的旅館裏投宿,遇到了壹個叫呂翁的道士,並向他感慨人生的窮困潦倒。呂翁聽

壹枕黃粱典故漫畫

後,從衣囊中取出壹瓷枕給盧生,說:“妳晚上睡覺時就枕著這個枕頭,保妳做夢稱心如意。”

這時已晚,店主人開始煮黃米飯。盧生便按著道士的說法開始睡覺,他很快睡著了。在睡夢中,他回

到家中,幾個月後,還娶了壹個清河的崔氏女子為妻,妻子十分漂亮,錢也多了起來。盧生感到十分喜悅。不久他又中了進士,多次層層提拔,做了節度使,大破戎

虜之兵,又提升為宰相做了十余年。他先後生了5個兒子,個個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後又有了十幾個孫子,成為天下壹大家族,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然而到

了80多歲時,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驚醒,才知是壹場夢。

這時,店主煮的黃米飯還未熟。盧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說:“這難道是場夢?”呂翁聽了便說:“人生的歸向,不也是這樣嗎?”

經過這次黃粱壹夢,盧生大徹大悟,再不去想進京趕考了,反而進入深山修道去了。”

② 關於勵誌成語故事大全

1、聞雞起舞的成語故事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故事出自《晉書 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2、臥薪嘗膽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臥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裏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

總捫心自責:妳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跟同甘***苦***同命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3、破釜沈舟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下面,講壹個項羽破釜沈舟的故事。有壹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壹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壹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壹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幹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沈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沈舟。

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壹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麽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壹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沖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沖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壹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4、投筆從戎的成語故事

班超是東漢壹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壹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麽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壹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壹生總***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5、愚公移山的成語故事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壹座叫太行山,壹座叫王屋山。那裏的北山住著壹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壹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準備與妳們壹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壹條通向南方的大道。妳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壹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壹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裏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壹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壹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的時候,才回家壹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後,特地來勸愚公說:“妳這樣做太不聰明了,憑妳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妳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裏。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麽挖不平呢?”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從此,這裏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③ 50個字概括壹個成語故事

掩耳盜鈴:壹個人見別人門前的鈴好看,去偷人家的鈴,他心想:我捂著我的耳朵拿鈴鐺我就聽不見了,那別人就聽不見了.

④ 與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亡羊補牢

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

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⑤ 壹個字什麽成語故事

壹馬當先yīmǎdāngxiān

[釋義] 策馬走在最前頭。比喻走在領先位置;起帶頭作用。

[語出] 明·版施耐權庵《水滸》:“(喬道清)即便勒兵列陣;壹馬當先;雷震等將簇擁左右。”

[正音] 當;不能讀作“dànɡ”。

[辨形] 先;不能寫作“仙”。

[近義] 遙遙領先 爭先恐後

[反義] 後來居上 後起之秀 慢條斯理

[用法] 用作褒義。多用於人、軍隊指戰員;也用於其他事物。壹般作謂語、

⑥ 有什麽“壹”字開頭的成語故事

壹鳴驚人春秋時期,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中原,史稱“春秋五霸”。在“五霸”當中,以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產最豐,文化最盛。楚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壹,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楚莊王據載生年不祥,卒於公無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熊氏,名旅(壹作呂,侶),春秋時楚國最有作為的國君,中原五霸之壹。郢都即今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繼位。登位三年,不發號令,終日郊遊圍獵,沈湎聲色,並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但數月之後,莊王依然依舊,享樂更甚。大夫蘇從又進諫。莊王抽出寶劍,要殺蘇從。蘇從無所畏懼,堅持勸諫。於是,莊王罷淫樂,親理朝政,並舉伍參、蘇從擔任要職。這就是“壹鳴驚人”的來歷,後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講求得失,穩定了政局,發展了生產,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莊王三年即公元前611年,國內發生災荒,戎人騷擾,附屬的庸國、麋國勾結百濮叛楚。莊王集中力量伐滅威脅最大的庸國,又吞並了麋國,控制局面,增強了國力。此後,又極力整頓內政,任用賢才,厲行法治,加強兵備,使楚國出現壹派國富兵強的景象。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北上,在周的直轄區耀武揚威,並遣使問象征王權的九鼎之輕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氣勢。 公元前597年,楚軍圍鄭,連攻三個月,破鄭都。晉遣兵來救,與楚軍大戰於邲(河南滎陽東北),結果大敗。戰後,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隔了兩年,楚又借故圍攻宋國,迫使其屈服。這時,中原諸小國,又相繼依附楚國,楚莊王壹時做了中原盟主。莊王二十年即公元前594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在蜀(今山東泰安西)開會結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因病逝世,歸葬紀南城郊。其兒子審繼位,稱楚***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內原有莊王廟,今已廢。 戰國時代,齊國有壹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壹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齊威王,本來是壹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壹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壹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壹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壹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壹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壹個謎語想請您猜壹猜:某國有只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壹只什麽鳥呢?” 齊威王本是壹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只大鳥壹樣,身為壹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壹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壹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壹番轟轟烈烈的事,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壹只大鳥,妳不知道,它不飛則已,壹飛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壹鳴就會驚動眾人,妳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政。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壹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壹番作為,真可謂是“壹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壹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壹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壹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⑦ 成語故事60個(簡短些,100字左右)

1.《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壹舍為三十裏)。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⑧ 與和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將相和》。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故事介紹: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壹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8)關於壹的字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1、完璧歸趙

讀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白話釋義: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璧留給秦國;城邑不給趙國,請讓我把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

2、負荊請罪

讀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白話釋義:廉頗聽到這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

⑨ 壹百字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壹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壹半.王遠說那裏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2、不拘壹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壹種規格或壹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 *** ,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壹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

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裏給人家看壹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裏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⑩ 關於漢字的成語故事誰有

成語資料

成語壹字之師

註音yī zì zhī shī

解釋改正壹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壹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壹字師”或“壹字之師”。

用法作賓語;指改正壹個字的老師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壹字師

押韻詞壹望而知、高山仰之、蒲柳之姿、面如凝脂、遊人如織、單相思、足繭手胝、裝聾作癡、公爾忘私、休戚***之[1]

編輯本段

成語出處

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壹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壹字師。宋·計有功《唐詩紀事》[2]

壹字之師原文

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裏,昨夜開數枝。”谷曰:

“‘數枝’非早也,不若‘壹枝’。則佳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為齊己‘壹字之師’。”

編輯本段

成語故事

其壹

唐朝有個和尚,法號叫作齊己。齊己和尚很喜歡寫詩,寫的也很好,可算是所謂詩僧。他有個好友鄭谷,也是當時的詩人。因為他們都寫詩,自然能談得來。

有壹次,齊己寫了壹首詩,叫《早梅》,其中有這麽兩句:"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過了幾天,鄭谷來串門。齊己和尚對他說:"我寫了壹首詩,妳給我看看怎麽樣?"鄭谷看了半天,說:"寫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壹點,妳寫的是早梅,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早梅就是早開的梅花,壹般不會數枝開,數枝就是開了壹片啦,我覺得應該把數枝改成壹枝。前村深雪裏,昨夜壹枝開,這就顯得這梅花是早開的梅花。"

齊己和尚壹聽,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壹拜,說:"改得好!妳真是我的壹字之師啊。"因為鄭谷只提出壹個字的修改意見,但卻堪稱老師,所以叫壹字之師。

其二

南宋時著名詩人楊萬裏,有壹回在屋裏寫字,其中寫到了晉人幹寶,也就是《搜神記》的作者。楊萬裏不知不覺把"幹"寫成了"於",變成了"於寶"。當時正好有壹名小吏站在楊萬裏身邊,便提醒說:"老爺,好像應該是幹寶。"楊萬裏很驚奇他沒讀過什麽書,怎麽能看出差錯,便問:"是嗎?妳怎麽知道?"小吏便翻開韻書,也就是字典,指著說:"您看,這裏講晉朝有個叫幹寶的。"楊萬裏很欣賞他這種好學精神,稱贊他道:"好。這壹次,妳是我的壹字之師啊。"

其三

唐摭言》記載有這樣壹個故事:大居守李相讀《春秋》時,念錯了壹個字,在旁邊侍候的壹個小吏皺了皺眉頭。李相見了,便問他因何皺眉。小吏含蓄地說:“我的老師教我讀此書時,念錯了壹個字。今天聽您壹念,我才明白應該怎樣讀了。”李相聽後忙說:“不對,我沒有受過老師的指點,如果錯了,壹定是我而不是妳。”說完,就把書遞給小吏向他請教,小吏這才詳細地說明了原委。李相十分感謝小吏的指教,稱他為“壹字師”。聰明的小吏因說話方式的巧妙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四

1935年,著名書畫家王壹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托抄寫百花詩。在寫到其中壹首藤花詩時,誤將“茸”字寫成了“葺”字。當時有壹位客居常熟逍遙遊公園的新華藝專畢業生,時才25歲的金塵僧見到了王先生的筆跡後,毅然提筆寫下了壹首名為《戲呈白龍山人王壹亭文》的詩寄給了這位藝壇老前輩。詩是這樣寫的:“丹黃甲乙究瑕疵,自昔曾聞壹字師;那許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詩時未經思索細辨就信手寫了這個錯字。事隔不久,壹首名為《七律·奉酬塵僧先生》的答謝詩送到了金塵僧的案頭。詩雲:“多君只字摘瘢疣,極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僨,頻經塵劫念生浮。搖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慳酒壹甌。半偈有緣***佳話,闌幹倚遍海雲瘺。”海雲瘺,正是王壹亭先生書屋之名,這首詩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寫來的,詩中表示了他對這位壹字之師的真摯酬謝。其勤奮好學,勇於改過的謙謙君子之心,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