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綱振紀 《資治通鑒·周顯王四十八年》:“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胡三省註:“頓,謂整頓。”
轉死溝壑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二:“國相會稽駱俊素有威恩,是時王侯無復租祿,而數見虜奪,或並日而食,轉死溝壑,而陳獨富強,鄰郡人多歸之,有眾十餘萬。”
贓賄狼籍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三年》:“中書侍郎兼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崔湜、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鄭愔俱掌銓衡,傾附勢要,贓賄狼籍,數外留人,授擬不中,逆用三年闕...
根結盤固 《續資治通鑒·宋欽宗靖康元年》:“根結盤固,牢不可脫。”
百廢俱舉 《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五年》:“了翁(魏了翁)乃葺其城樓櫓雉堞,增置器械,教習牌手,申嚴軍律……居數月,百廢俱舉。”
出奇取勝 《資治通鑒·後唐莊宗同光元年》:“今用兵歲久,生民疲弊,茍非出奇取勝,大功何由可成!”
日累月積 《資治通鑒·唐文宗開成五年》:“先帝於大臣好為形跡,小過皆含容不言,日累月積,以致禍敗。”
遷臣逐客 宋·張端義《自序》:“子錄非《資治通鑒》,奚益於遷臣逐客?火之久矣。”
富室大家 《續資治通鑒·宋理宗淳祐十年》:“訪聞近來所在和糴,未得朝廷拋數,預行多敷;富室大家,臨期率以賂免,而中產、下戶反被均敷之害,以致散錢則吏胥減克,納米則鬥面取...
高下在口 《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三年》:“三班吏叢猥,老胥抱文書升堂取判者,皆高下在口,異時長官漫不省察,謹占署而已。”
腹心之患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後梁太祖乾化元年》:“雲代與燕接境,彼若擾我城戍,動搖人情,吾千裏出征,緩急難應,此亦腹心之患也。”
詭言浮說 《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元年》:“[侯景]釁暴惡盈,側首無托,以金陵逋逃之藪,江南流寓之地,甘辭卑禮,進孰圖身,詭言浮說,抑可知矣。”
舉止自若 《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將發,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
徒有其名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銓選之門,徒有其名,莫責其實。”
招亡納叛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高帝五年》:“高祖起豐、沛以來,罔羅豪桀,招亡納叛,亦已多矣。”
解衣抱火 《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清·唐訓方《裏語征實》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解衣包火 《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
擴展資料:
成語來源:
成語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松散壹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
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壹見”、“真金不怕火煉”、“有誌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壹些經驗之談,表示壹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壹類。成語跟習用語、諺語是不壹樣的。
參考資料:
成語—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