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夜在公指的是加班的場景。
夙夜在公,漢語成語,釋義:從早到晚,勤於公務。出自《詩經·召南·采蘩》。釋義:從早到晚,勤於公務。出處:《詩經·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例句:《詩·魯頌·有駜》:“夙夜在公,在公明明。”馬瑞辰通釋:“在公明明,猶言在公勉勉也。”
《三國誌卷壹六.魏書.杜畿傳》:今大臣親奉明詔,給事目下,其有夙夜在公,恪勤特立,當官不撓貴勢,執平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處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晉書劉毅傳》: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唐元稹《令狐楚等加階制》:“端慎嚴恪,夙夜在公,按度懸衡,守而不失。”近義詞:廢寢忘食。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官吏勤於政事。
《詩經》簡介:
《詩經》,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手法上分為《賦》《比》《興》。《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