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氣吞聲 謂不喘氣,不做聲。形容憂懼惶恐。
相忍為國 為了國家的利益而作壹定的讓步。
委曲求全 委曲:曲意遷就。勉強遷就,以求保全。也指為了顧全大局而讓步。
委曲成全 指使自己受委屈,來成全別人。亦作“委曲周全”。
退避三舍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裏為壹舍。主動退讓九十裏。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唾面自幹 別人往自己臉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讓它自幹。形容受了汙辱,極度容忍,不加反抗。
韜晦待時 謂掩藏鋒芒,隱匿蹤跡,等待時機。
折腰五鬥 折腰:彎腰。五鬥:五鬥米。為五鬥米而彎腰。比喻忍受屈辱。亦作“折腰升鬥”。
忍辱偷生 偷:茍且。忍受屈辱,茍且活命。
忍氣吞聲 忍氣:受了氣不發作;吞聲:不敢出聲。指受了氣勉強忍耐,有話不敢說出來。
忍辱含垢 忍、含:忍受。忍受恥辱。
忍辱負重 為了完成艱巨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
奇恥大辱 奇:異常。極大的恥辱。
強顏歡笑 心裏不暢快,但臉上勉強裝出喜笑的樣子。
逆來順受 指對惡劣的環境或無禮的待遇采取順從和忍受的態度。
能屈能伸 能彎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時能忍耐,在得誌時能大幹壹番。
木雞養到 木雞:善鬥的雞,看上去象木頭壹樣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看人眉睫 比喻看人眼色
胯下之辱 胯下:兩條腿之間。從胯下爬過的恥辱。
嗟來之食 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降心相從 降低自己去遵從別人。
含垢納汙 垢:恥辱;汙:汙蔑。容忍恥辱和汙蔑。指氣度大,能包容壹切。
含垢藏疾 本謂應有包容的氣量,後轉用以指包容壞人壞事。
含垢忍辱 忍、含:忍受。形容忍受恥辱。
含垢忍恥 忍受恥辱。
伏低做小 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
懲忿窒欲 懲:懲戒;忿:憤怒;窒:抑止;欲:嗜欲。克制憤怒,抑制嗜欲。
包羞忍恥 包:包容,藏;忍:容忍,忍耐。容忍羞愧與恥辱。
按捺不下 按捺:抑制,忍耐。無法抑制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3卷:“舜美身心按捺不下,急忙關閉房門,徑往夜來相遇之處。”
按捺不住 按捺:壓抑,忍耐。心裏急燥,克制不住。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水鎮雷峰塔》:“不想遇著許宣……按捺不住,壹時冒範天條。”
百忍成金 形容忍耐的可貴。
出處:《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余‘忍’字。”
包羞忍恥 包:包容,藏;忍:容忍,忍耐。容忍羞愧與恥辱。
出處:唐·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狼吃襆頭 狼銜去人的襆頭,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難言,強自忍耐。
出處: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壹折:“妳便罵我壹千場,便拷我三十頓,我則索狼吃襆頭,心兒自忍。”
能屈能伸 能彎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時能忍耐,在得誌時能大幹壹番。
出處:《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能伸能屈 能彎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時能忍耐,在得誌時能大幹壹番。比喻好壞環境都能適應。
出處:《荀子·不茍》:“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以義變應,知當曲直故也。”
屏氣吞聲 猶言忍氣吞聲。指受了氣勉強忍耐,有話不敢說出來。
氣忍聲吞 受了氣而勉強忍耐,不說什麽話。形容窩囊。
忍氣吞聲 忍氣:受了氣不發作;吞聲:不敢出聲。指受了氣勉強忍耐,有話不敢說出來。
出處: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從今後忍氣吞聲,再不敢嚎啕痛哭。”
忍尤含垢 遭受怨謗恥辱而忍耐著。
出處:《後漢書·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吞聲忍氣 吞聲:不敢出聲;忍:忍耐。形容受了氣而勉強忍耐,不敢出聲。
出處:元·高文秀《黑旋風》第壹折:“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吞聲飲氣 猶吞聲忍氣。形容受了氣而勉強忍耐,不敢出聲。
以忍為閽 用忍耐作門。表示不輕易動怒而出言傷人,以免招來禍患。
出處:唐·劉禹錫《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啟,爾心之門。無為我兵,當為我藩。以慎為鍵,以忍為閽。可以多食,勿以多言。”
隱忍不發 隱忍:勉強忍耐,把事情藏在心裏。把事情藏在心裏不說。
出處:宋·秦觀《淮海集·石慶論》:“特以太後之故,隱忍而不發。”
隱忍不言 隱忍:勉強忍耐,把事情藏在心裏。把事情藏在心裏不說。
出處:宋·秦觀《淮海集·石慶論》:“特以太後之故,隱忍而不發。”
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出處:《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