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別三日,當五日不見人,可以見面時,面的色貌已經改變並且言談有所不同,這句話常常會用來形容離別後重逢時人的變化。士別三日是壹個古老的成語,來源於唐代詩人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百川日東流,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意為人經過壹段時間的辛苦奮鬥,若是缺乏努力,就會白白浪費青春。如此壹來,即使在短短的三日之內,人也會變得面目全非。
據傳說,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出征時,將齊國名將孫臏留守。出征三日後,齊桓公返回,回到都城城門口時,看到孫臏在城樓上,於是下令制造壹隊騎兵領著士兵直奔城樓。與此同時孫臏乘坐馬車前來接機,由於過度勞累已超負荷。城樓上的士兵發現不對勁,便把孫臏擡下來,卻發現已經是孫臏精神錯亂、語無倫次。這便是士別三日的故事——經過三天的高強度工作,生理和心理已經極度疲憊,如不及時休息就會出現嚴重的身體隱患。
士別三日這個成語想要告誡人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時間和身體,勤奮努力,不可過度疲勞。同時,也要註意生活和工作的平衡,適度休息,有助於身體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中,人們都應該認真對待,避免在短時間內出現自身的變化。士別三日的經歷告訴我們,人們的身體需要得到適當的休息,否則會有很大風險,而且很容易出現身體不適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