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八字成語 - 形容改正的成語

形容改正的成語

朝過夕改 形容改正錯誤快。

出處:《漢書·翟方進傳》:“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朝聞夕改 早晨聞過,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錯誤之迅速。

出處:《晉書·周處傳》:“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塗尚可,且患誌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

犯顏極諫 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威嚴;極諫:以直言規勸(常用下對上)。敢於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其改正錯誤。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

改過不吝 吝:可惜。改正錯誤態度堅決,不猶豫。

出處:《尚書·仲虺之誥》:“改過不吝。”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述湯之所以王,則曰:‘用人惟己改過不吝。’言能納諫也。”

改過從善 改正錯誤,決心向善。指去惡就善。同“改過遷善”。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七卷:“不知大舅怎生樣勸喻,便能改過從善。如此可見好人原容易做的,只在壹轉念耳。”

改過遷善 改正錯誤,變成好的。指去惡就善。

出處:《周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改過自新 自新:自覺改正,重新做人。改正錯誤,重新做起。

出處:《史記·孝文本紀》:“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復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

改過作新 指毫無保留地改正過錯。同“改過自新”。

出處:元·施惠《幽閨記·會赦更新》:“陀滿興福,父母妻兒都殺戮,逃命潛奔,哨聚山林暫隱身,心闌意卸,天幸遭逢頒大赦,改過作新,作個清平無事人。”

革心易行 指改正錯誤思想,改變錯誤行為。

出處:漢·賈誼《新書·先醒》:“於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田改豐)馂,晝學道而夕講之。”

更姓改物 指王朝更叠,改正朔,易服色。

出處:《國語·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韋昭註:“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過而能改 有了錯誤就能改正。

出處:《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矯邪歸正 矯邪:糾正邪惡、邪念;歸正:歸於正路。改正錯誤,走上正道。

出處:《晉書·呂光等載記論》:“向使矯邪歸正,革偽為忠,……則燕秦之地可定,桓文之功可立。”

舊病難醫 老毛病難於醫治。比喻過去的缺點錯誤難以改正。

出處:明·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三折:“則待作抱官囚,覓不著逃生計,急回頭待悔來應遲,又不將心猿意馬牢拴系,也不是妳本性難移,舊病難醫。”

苦口良藥 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錯誤很有好處。

出處:《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累教不改 經過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

良藥苦口 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錯誤很有好處。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屢教不改 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出處: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犯錯誤的人,出岔子極少數堅持錯誤、屢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數是可以改正的。”

迷而不反 迷路後不知回來。比喻犯了錯誤不知改正。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誌·鐘會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壹發,玉石皆碎。”

迷而不返 迷失了道路,不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不知道改正。

出處:漢·王粲《為劉表與袁尚書》:“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則戎狄蠻夷將有誚讓之言。”

迷而知反 迷路後知道回來。比喻有了過失能夠改正。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誌·袁術傳》:“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迷而知返 迷路後知道回來。比喻有了過失能夠改正。

出處:《宋書·二兇傳·元兇劭》:“所以淹霆緩電者,猶冀弟迷而知返耳。”

迷塗知反 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同“迷途知反”。

迷途知反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

出處:《南史·陳伯之傳》:“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

迷途知返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出處:《三國誌·魏誌·袁術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納諫如流 納:采納,接受;諫:舊指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如流:迅速。接受勸諫就像流水那樣自然。形容非常樂意聽取別人意見。

出處: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三折:“豁達大度,納諫如流,為宗而罷刑肉。”

破罐破摔 把破損的罐子摔破。比喻有了缺點、錯誤不改正,反而有意向更壞的方向發展。

遷善改過 指改正過失而向善。

切瑳琢磨 比喻學習或研究問題時彼此商討,互相吸取長處,改正缺點。同“切磋琢磨”。

切磋琢磨 將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學習或研究問題時彼此商討,互相吸取長處,改正缺點。

出處:《詩經·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灑心更始 猶言改過自新。自改正錯誤,重新做起。

繩愆糾繆 改正過失,糾正錯誤。繩:糾正。愆:過失。謬:錯誤。

死不改悔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堅持錯誤。

死不悔改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

他山之石 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出處:《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痛改前非 痛:徹底;非:錯誤。徹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錯誤。

出處: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癡公子很使噪脾錢》:“妳痛改前非,我把這所房子與妳夫妻兩個住下。”

痛湔宿垢 猶痛改前非。徹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錯誤。湔,洗。

出處:明·張居正《請戒諭群臣疏》:“朕方嘉與臣民會皇極之路,爾諸臣亦宜痛湔宿垢,***襄王道之成。”

痛下針砭 針砭:古代以砭石為針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徹尖銳地批評錯誤,以便改正。

出處:《清史稿·藝術傳·徐大椿》:“《慎疾芻言》,為溺於邪說俗見者痛下針砭。”

痛自創艾 指徹底地改正自己的過錯,重新做人。

出處:明·張居正《素庵戴公墓誌銘》:“裏中少年有毆母者,公欲與其父直諸有司,置之重典,少年懼,叩頭流血請教,公乃許之,而其人亦痛自創艾,卒為善士,為鄉裏所重如此。”

壹字之師 改正壹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壹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壹字師”或“壹字之師”。

出處: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壹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壹字師。”

賊心不死 不放棄壞念頭,而繼續做下去。

知過必改 認識到自己錯了就壹定要改。

出處:《論語·子罕》:“過則勿憚改。”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知過能改 認識到自己錯了就能夠改正。

出處:《論語·子罕》:“過則勿憚改。”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治病救人 治好病把人挽救過來。比喻幫助犯錯誤的人改正錯誤。

忠言逆耳 逆耳:不順耳。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於行。”

自新之路 罪犯自己改正錯誤,重新做人的出路。

出處:《三國誌·魏誌·田豫傳》:“豫悉見諸系囚,慰諭,開其自新之路,壹時破械遣之。”

自怨自艾 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錯誤。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現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錯誤。

出處:《孟子·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攻:琢磨。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後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出處:《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則:就;加:加以。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

出處:《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註》:“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