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用具體的故事來講解成語曲高和寡的意思。宋玉,戰國時期楚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與唐勒、景差等人同繼屈原之後,光大楚
辭傳統。他雖不及屈原,卻在同代人中成就最著,後在楚為官,由於能言善辯,文才出眾,遭到許多同僚的嫉妒,不斷地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楚頃襄王聽得太多,就問宋玉說:“妳是怎麽搞的,惹出了這麽多閑言碎語?”宋玉憑他雄辯的高才為自己據理力辯。頃襄王說:“妳說的倒也在理,可為什麽那些人偏偏與妳不和,專說妳的壞話呢?這到底是什麽原因?如果妳能講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我就算這些人說的都是假話;不然的話,妳說得再好,也是沒用的!”宋玉當即回答說:“大王請聽,為臣給大王您舉個實例。有個外地人來到了郢都。有壹天,他在鬧市裏唱起歌來。開始唱的是楚國當時民間的歌曲“下裏巴人”,由於曲調通俗,會唱的人很多,因此,跟著他壹起唱的有好幾千人;不久,他又唱起了格調稍為高雅的“陽阿”,跟著他壹起唱的,就只有幾百人了;後來,他引吭高歌,唱起了更為高雅的“陽春白雪”,難度更大,所以,跟著他唱的也只能有幾十個人了;最後,他將五音特色調和發揮,使樂聲達到極境,就沒有幾個人能應和了。這道理就是:歌曲越高雅,能夠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啊!”
以上便是成語曲高和寡的意思和宋玉的故事。 老生常談出處《三國誌·魏誌·管輅傳》
此者生常譚(談)。
釋義 老書生常講的話,沒有新的意思。比喻聽慣聽厭的話。
故事 三國時候,有個名叫管輅的人,從小勤奮好學、才思敏捷, 光其喜愛天文。十五歲時,已熟讀《周易》,通曉占蔔術,漸漸有了小 名氣。 日子壹久,傳到吏部尚書何晏、侍中尚書鄧颶耳裏。這天,正好 是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這兩個大官吃飽喝足後,鬧著無聊,便派人 把管輅召來替他們占蔔。 管輅早就聽說這兩人是曹操侄孫曹爽的心腹,倚仗權勢,胡作 非為,名聲很不好。他考慮了壹會幾,想趁這個機會好好教訓他們壹 頓,滅滅他們的威風。 何雖壹見管輅,就大聲嚷道:”聽說妳的占蔔很靈驗,快替我算 壹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機會升官發財。另外,這幾天晚上我還夢見蒼 蠅總是叮在鼻子上,這是什麽預兆?” 管輅想了壹想,說:“從前周公忠厚正直,輔助周成王建國立業, 國泰民安;現在妳的職位比周公還高,可感恩妳的人很少,懼伯妳的 人卻很多,這恐怕不是好預兆。妳的夢按照蔔術來測,也是個兇相 阿!” 管輅接著又說:“要想逢兇化吉,消災避難,只有多效仿周公等 大聖賢們,發善心,行善事。” 鄧颶壹旁聽了,很不以為然,連連搖頭說:“這都是些老生常談, 沒什麽意思。” 何宴臉上鐵青,壹語不發。 管輅見了,哈哈壹笑:“雖說是老生常談的話,卻不能加以輕視 啊!” 不久,新年到了,傳來消息說何宴、鄧輅與曹爽壹起因謀反而遭 誅殺。管輅知道後,連聲說:“老生常談的話,他們卻置之不理,所以 難怪有如此下場啊!” 勢如破竹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壹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壹定實力,壹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壹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壹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壹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誌正旺,取得壹個又壹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壹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壹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壹了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