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為,早期的龍就是壹處頭上帶角的蛇,是壹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為,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著名學者聞壹多先生對龍有獨到的見解,聞先生認為:龍是由蛇與其它多種動物綜合形成的,它以蛇身為基礎,融入了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眾多的專家學者對龍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從許多出土的帶有有關龍的圖形的文物中分析,龍的形成經歷了壹個相當久遠的歷史。這其中河南濮陽出土的蚌龍,距現在已有六千年的歷史,它壹方面體現著仰韶文化的脈胳,另壹方面又證明了龍的最初形成。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壹個較為壹致的***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壹種圖騰崇拜的標誌。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壹種精神,而不是壹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壹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壹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壹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佛教中的龍是天人中八個部落中的壹支,即天龍八部八部眾第二的龍部。佛教中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眾生均以誓衛佛法金剛為己任,保證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禍亂。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也有龍部眾生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是為護法。
“龍”雖然在英文中壹般翻譯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壹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義都分別甚大。西方的“dragon”壹般帶有邪惡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壹樣。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壹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
二.關於龍的傳說
①龍女拜觀音
在觀音菩薩身邊,有壹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
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生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龍王的寵愛。壹天,她聽說人間玩魚燈,異常熱鬧,就吵著要去觀看。龍王捋捋龍須搖搖頭說:“那裏地荒人雜,可不是妳龍公主去的地方呵!”龍女又是撒嬌又是裝哭,龍王總是不依。龍女嘟起小嘴巴:心裏想道:妳不讓我去,我偏要去!好容易挨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宮,變成壹個十分好看的漁家少女,踏著蒙隴月色,來到鬧魚燈的地方。
這是壹個小漁鎮,街上的魚燈多極啦!有黃魚燈、鰲角燈、章魚燈、墨魚燈、鯊魚燈,還有龍蝦燈、海蟹燈、扇貝燈、海螺燈、珊瑚燈……龍女東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興,有時竟忘情地往人群裏擠。不壹會來到十字路口,這裏更有趣哩!魚燈疊魚燈,燈山接燈山,五顏六色,光華璀璨。龍女似癡似呆地站在壹座燈山前,看得出了神。誰知這時候從閣樓上潑下半杯冷茶來,不偏不倚正潑在龍女頭上。
龍女猛吃壹驚,叫苦不已。原來變成少女的龍女,碰不得半滴水,壹碰到水,就再也保不住少女模樣了。龍女焦急萬分,怕在大街上現出龍形,招來風雨沖塌燈會,於是不顧壹切地擠出人群,狠命地向海邊奔去。剛剛跑到海灘,突然“忽喇喇”壹聲,龍女變成壹條很大很大的魚,躺在海灘上動彈不得。正巧,海灘土來了壹瘦壹胖的兩個捕魚小子,看到這條光燦燦大魚,壹下子楞住了。
“這是什麽魚呀!怎麽會擱在沙灘上呢?”胖小子膽子小,站得遠遠的說:“從來沒有看過
這種魚,怕是不吉利,快走吧!”瘦小子膽子大,不肯離去,邊撥弄著魚邊說:“不管它是什麽魚,扛到街上去賣,準能賺筆外快用用?”兩人嘀咕了壹陣,然後扛著魚,上街叫賣去了。那天晚上,觀音菩薩正在紫竹林木坐,早將剛才發生的事情看得壹清二楚,不覺動了慈
悲之心,對站在身後的善財童子說:“妳快到漁鎮去,將壹條大魚買下來,送到海裏放生。”
善財稽首道:“菩薩哎?弟子哪有銀兩去買魚呀?”觀音菩薩笑著說:“妳從香爐裏抓壹把去就是了。”善財點頭稱是,急忙到觀音院抓了壹把香灰,踏著壹朵蓮花,飛也似地直奔漁鎮。這時,兩個小子已將魚扛到大街,壹下子被觀魚燈的人圍住了。稱奇的、贊嘆的人問價的,磯磯喳喳,議論村紛,可是誰也不敢貿然買這麽壹條大魚。有個白胡子老頭說:“小子,這條魚太大了,妳們把它斬開來零賣吧?”胖小子壹想,覺得老頭說得有理,於是向內借來壹把肉斧,舉起來就要斬魚。突然,壹個小孩子叫開了:“快看呀?大魚流眼淚了。”胖小子停斧壹看,大魚果然流著兩串晶瑩的眼淚,嚇得丟掉肉斧就往人群外面鉆。瘦小子怕外快泡湯,趕緊拾起肉斧要斬,卻被壹個氣喘籲籲趕來的小沙彌阻止住了:“莫斬!莫斬!這條魚我買下了I”眾人壹看,十分詫異:“小沙彌怎麽買魚來了?”那個老頭停了壹聲,翹著山羊胡子說:“和尚買魚,怕是要開葷還俗了吧?”小沙彌見眾人冷語譏笑,不覺臉紅了,趕緊說:“我買這條魚是去放生的!”說著,掏出壹撮碎銀,遞給瘦小子,並要他們將魚扛到海邊。
瘦小子暗自高興:“外快賺進了!扛到海邊,說不定等小沙彌壹走,依舊能把這條大魚扛回來呢!”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魚,跟著小沙彌向海邊走去。三人來到海邊,小沙彌叫他們將大魚放到海裏。那魚碰到海水,立即打了壹個水花,遊出老遠老遠,然後掉轉身來,同小沙彌點了點頭,倏忽不見了。瘦小子見魚遊走了,這才斷了再撈外快的念頭,摸出碎銀,要分給胖小子。不料攤開手心壹看,碎銀變作了壹把香灰,被壹陣風吹得無影無蹤。轉眼再找小沙彌,也不知去向了。
再說東海龍宮裏,自從不見了小公主,宮裏宮外亂成壹窩蜂。龍王氣得龍須直翹,龜丞相急得頭頸伸出老長,守門官蟹將軍嚇得亂吐白沫,玉蝦宮女怕得跪在地上打顫……壹直鬧到天亮,龍女回到水晶宮,大家才松了口氣。龍王瞪起眼睛,怒氣沖沖地呵斥道:“小孽畜,妳膽敢犯宮規,私自外出!說!到哪裏去了?”龍女壹看龍王動了怒,知道撒嬌也沒有用了,便照實說:“父王,女兒觀魚燈去了,要不是觀音菩薩派善財童子來救我,女兒差點沒命!”接著將自己的遭遇講了壹遍。龍王聽了,臉上黯然失色。他怕觀音將此事講了出去,讓玉皇大帝知道了,自己就得落個“教女不嚴”的罪名。他越想越氣龍女,壹怒之下,竟將她逐出水晶宮。
龍女傷心極了,茫茫東海,到哪裏去安身呢?第二天,她哭哭啼啼來到蓮花洋。哭聲傳到紫竹林,觀音菩薩壹聽就知道是龍女來了,她吩咐善財去接龍女上來。善財蹦蹦跳跳來到龍女面前,笑著問道:“龍女妹妹,妳還記得我這個小沙彌嗎?”龍女連忙揩掉眼淚,紅著臉說:“妳是善財哥哥呀?妳是我的救命恩人呢!”說著就要叩拜。善財壹把拉住了她:“走,觀音菩薩叫我來接妳呢!”善財和龍女手拉手走進紫竹林。龍女壹見觀音菩薩端坐在蓮臺上,俯身便拜。觀音菩薩很喜歡龍女,讓她和善財像兄妹壹樣住在潮音洞附近的壹個巖洞裏,這個巖洞後來稱為“善財龍女洞”。
從此,龍女就跟了觀音菩薩。可是龍王反悔了,常常叫龍女回去。龍女依戀著普陀山的風光,再也不願回到禁銅它的水晶宮去了。
②岑港白老龍
舟山島西岸有個海灣叫岑港。岑港有座高山,山水傾瀉下來,猶如百尺白布懸掛在峭壁上,煞是壯觀。年復壹年,在嶺腳邊沖出壹口深深的石潭,名叫“龍潭”。相傳很久以前,潭裏有壹條白龍。每當乾旱之年,那白龍使吸來東海之水,化作甘霖噴降下來,使方圓數十裏的村莊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感念白龍,都稱他為“岑港白老龍”。
有壹年,又逢乾旱,白老龍正要吸水降雨,不料玉皇大帝聽壹信了東海龍王的饞言,降下旨意,不許他再到東海吸水。白老龍只得忍氣吞聲回到龍潭。壹路上,只見禾菽枯焦,遍地生姻,心中好不愴然。壹行走之間,忽然耳邊響起壹陣哭聲,走近壹看,是壹位年輕婦人渾身披麻,正跪在滾燙的沙灘上,面對著大海嚎哭。白老龍聽了不免心酸,便上前問道:“大嫂因何在此啼哭?”那婦人抹淚壹看,見是壹位白須白發、面目慈祥的老人,正關切地看著自己,心裏壹暖,便哭訴起來。原來那婦人名叫青蓮,從小死了爹娘,由兄嫂作主,嫁給壹個孤身小子,夫妻十分恩愛。誰知好景不長,兩人成親不到半年,就碰上這大旱季節。田裏沒指望了,丈夫便邀集鄉親們下海捕魚。不料初次出海就遭橫禍,船被風浪掀翻了,丈夫落水身亡,撇下她壹個年輕寡婦,無依無靠,好不淒苦。
白老龍聽了非常同情,嘆了口氣說:“大嫂不要過份傷心,自古人死不能復生。若不嫌棄,我願幫妳捕三年魚。”青蓮壹怔,慌忙收淚道:“這……這如何使得!俗話說‘海上無風三尺浪’,妳這樣大年紀怎麽受得起!”白老龍捋著白須說:“大嫂盡管放心,老漢自有道理。”青蓮見他說得誠懇,心裏暗暗嘀咕道:“瞧他的模樣,八成也是個落荒遭災的。我何不積點陰德,將他收留下來。”於是說道:“我從小沒爹沒娘的,就讓我認妳作爹吧!”說
著就要叩頭。白老龍心裏好不喜歡,忙伸手將她扶起,笑著說:“青兒不必多禮,老漢當之有愧了!”
當天夜裏,白老龍借著星光叮叮當當動手修起船來。青蓮回家,取出壹畚鬥糯米,按照白老龍的囑咐,做了滿滿壹籃糯米塊。第二天天亮,青蓮提著籃子來到海邊,左看右看,卻找不見那條破船,心裏正著急,忽聽有人叫她,定睛壹看,見白老龍汗水淋漓地從壹條嶄新的船裏爬出來,才知自己的破船已經修好了,心裏又高興又感激,忙迎上去說:“爹爹辛苦啦!快吃飯吧!”
白老龍吃過糯米塊,帶了幾名漁工,當天就出海捕魚了。漁船像箭壹樣駛離港灣,不壹刻就來到東海大洋。白老龍吩咐漁工撒網,自己卻枕著艙板“呼嚕呼嚕”打起瞌睡來。只見他壹邊打鼾,壹邊流汗,巨大的汗珠從他額上不斷地湧出來,沾濕了艙面。漁工心裏好不奇怪,卻又不敢叫醒他。不壹會,鼾聲止了,又聽他夢嘆般地喊道:“快起網!快起網!”漁工聞聲,慌忙趕到船沿拉起網來。
說也奇怪,幾個人拉著偌大壹頂漁網,卻像扯著壹條絲線那般輕巧。拉呀拉呀,拉出海面,竟是滿滿壹網大黃魚,條條金光閃亮,尾尾活蹦亂跳。漁工驚喜萬分,忙把黃魚倒進艙裏。誰知倒啊倒啊,三個船艙都裝滿了,網裏的魚還不見倒完。漁工們妳看看我,我看看妳,都楞住了。
傍晚,漁船歸航。青蓮見捕了這許多大黃魚,心裏高興極了!大夥聽說這個白須白發老人捕魚的本事這麽大,都紛紛趕來,求他作大夥的帶頭老大。白老龍捋著白須哈哈笑著,滿口答應了。從此,白老龍使領著大夥起早摸黑地捕起魚來。每次出海都是滿載而歸,捕上來的魚又大又肥,鄉親們的生活壹天天好起來。
轉眼半年過去了。壹天,白老龍又領著大夥出海去了。青蓮在家準備好白老龍愛吃的糯米塊,照例到海邊去等船回來。等啊等啊,直到太陽落山,月亮升起,還不見漁船歸航。青
蓮又餓又累,就倚著礁石打起盹來……突然,她望見面容憔樵悴的義父匆匆走來,滿懷悲憤地對她說:“青兒,我要走了,妳多保重!要是想我,就到岑港嶺下來找,我的屋前掛著九丈六尺白布。”說罷飄然而去。”青蓮上前去拉,卻撲了個空。頓時驚醒,才知是夢,心生疑惑。突然,只見海面上呼嘯的狂風推著小山似的大浪鋪天蓋地湧來。這風多大呀!把岸上所有的船樁都吹跑了把最堅硬的礁石都打碎了。青連怔怔地望著洶湧的大海,想到自己丈夫的悲慘遭遇,立時臉孔發自,渾身發抖,對著茫茫海天失聲痛哭起來。
壹天又壹天,直至第八天早晨,海面上才風平浪息,可是好心腸的白老龍卻再也沒回來。青蓮想起夢裏白老龍跟她說的話,就決定要到岑港嶺下去尋找義父。她做了壹籃白老龍愛吃的糯米塊,告別了鄉親們上路了。走了壹天又壹天,過了壹村又壹村,終於來到岑港嶺下,舉目壹看,只見四野茫茫,哪有壹戶人家?心裏不免有點害怕。正在焦慮,猛見嶺腳邊有壹個石潭,上面懸著百尺飛瀑,就像飄著壹塊白布。青蓮趕緊放下籃子,取出糯米塊往潭裏丟。丟壹塊糯米塊,叫壹聲爹。丟了壹陣,叫了壹陣,潭中突然泛起壹陣波浪,水面上慢慢露出壹對龍角來。青蓮嚇了壹跳,卻聽潭中傳出聲音道:“青兒不要害怕,我便是妳的乾爹。”青蓮聽了,傷心地哭道:“爹爹,妳為啥變成這副樣子?”白老龍道:“我本是此地的壹條白老龍,想不到此番幫助百姓捕魚,又得罪了東海龍王,在玉帝面前參了壹本,說我殘害水族,擾亂龍宮,玉帝降罪下來,把我禁銅在這龍潭之中,不得自由。”
青蓮聞言:心裏氣極啦!頓時揩乾眼淚,忿忿地嘆道:“唉!為什勤勞的人反而受苦,好心眼的反而獲罪呢?這樣不公平的世間,活著還有什麽意思!”說完,她把糯米塊全倒進潭裏,自己也跟著跳下去。青蓮跳進龍潭,就變成壹條青龍,跟著白老龍隱沒在清清的潭水中。
後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們,設立了兩個會社:壹個叫白龍會,壹個叫青龍會。每隔三年壹小會,十二年壹大會。出會時,人們敲鑼打鼓,擡著造型美觀的青、白二龍,穿村遊鄉,好不熱鬧。
③蠻龍歸正的神話
據說,大禹治水有三樣法寶:壹是伏羲給他的河圖、玉簡;二是天上的應龍,用尾巴劃地,給他指引方向,禹沿著應龍劃尾的線路,領著民工開鑿河道,疏導洪水;三是大烏龜,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窪的地方。
有壹天,壹條全身烏黑的龍,在壩邊的洪水裏翻身打滾,興風作浪,把大禹他們辛辛苦築起來的大壩弄倒了。應龍告訴禹王,這是壹條蠻七蠻八的蠻龍,邪氣太重,歸不了正的。於是大烏龜駝著大禹上了壹座高山,看見那條全身烏黑的巨龍,頭上長著壹對雪白耀眼的龍角,正在嬉戲翻騰,不時掀起沖天的浪。大禹指責它,它全然不理。大禹於是取出壹塊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烏龜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為壹塊鬥大的巨石。
烏龜只把尾巴輕輕壹揮,天空就劃出壹道朦朧虹樣的弧線,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烏龍腦門頂上的兩只龍角之間。烏龍哈哈大笑說:"這塊小小的花石頭,奈何我不得。可那五彩息石,無時無刻不在膨脹變大。不壹會,便把蠻龍的兩只龍角撐緊了,疼得它直搖頭。五彩息石壹直不斷生長,最後終於把蠻龍制服了。從此,蠻龍成了大禹壹個得力助手,聽候大禹調遣。
④龍窯的傳說
傳說古時候太湖裏有壹條渾身墨黑的烏龍,長大以後,玉皇大帝就召它到天上專管耕雲播雨的事情。哪個地方幹旱了,烏龍先到太湖喝足了水,再向那個地方噴。烏龍噴出來的水就是雨。
但有壹個地方,玉皇大帝卻不準烏龍去噴水,這地方就是太湖西面丁山、蜀山壹帶。因為這地方的老百姓不敬天帝,所以玉皇大帝要懲罰他們。 但是烏龍不忍心看到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受苦,就偷偷地降了雨,這壹下惹惱了玉帝,派天兵天將捉拿烏龍,烏龍與天兵天將格鬥,打得天昏地暗,終因寡不敵眾,渾身是傷,摔到地下,死了。當地老百姓非常感激烏龍,就把烏龍的屍首埋了。
正當人們處於生死存亡的時刻,伏羲乘坐六龍,來降服龍馬。說也奇怪,龍馬立即變得溫順善良起來。後來,杖羲根據龍馬身上的漩渦,認真研究,坐了八八六十四天,終於研究出了八卦圖。"龍馬恰為天地用,圖河先得聖人心。"後世為紀念伏羲和龍馬,修建了壹座寺院,叫負圖寺,寺前高豎兩塊大碑,上刻"圖河故道"和"龍馬負圖"。
三.生九子表
“龍生九子”的壹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眥(yázì)
老三嘲風(cháofēng)
老四蒲牢(pú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赑屃(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負屃(fùxì)
老九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說法為:
老大赑屃(bìxì)
老二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ú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應為趴蝮)(bāxià)
老七睚眥(yázì)
老八狻猊(suānní)
老九椒圖(jiāotú)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壹。
赑屃(拼音:Bìxì):
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在拆除北京舊城墻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墻下各發現半個赑屃,因此有赑屃馱著北京城之說。
囚牛:
龍生九子之壹,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彜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壹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睚眥(拼音:Yázì):
龍生九子之壹,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嗜殺好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嘲風:
龍生九子之壹,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蒲牢: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壹,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狻猊(拼音:Suānní):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壹,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壹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狴犴(拼音:Bì'àn):
龍生九子之壹,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
負屃(拼音:Fùxì):
龍生九子之壹,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拼音,Chīwěn、Chīwěi、Chīwěn):
龍生九子之壹,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鴟尾到底是壹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
饕餮(拼音:Tāotiè):
傳說中的壹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傳說是龍生九子之壹。《左傳·文公十八年》上有這麽壹段:“縉雲氏有不才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蚣蝮,應為趴蝮: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壹,性喜水,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椒圖:
龍生九子之壹,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螭(拼音:chī),或螭首:
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壹,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麒麟: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據說能活兩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稱麒麟。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麒麟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口能吐火,聲音如雷。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此獸才會出現,亦作騏驎。民間傳說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傳說中孔子的母親生孔子前曾有麒麟現身。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只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
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貔貅(拼音:pí xiū)又名天祿: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壹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並轉化為財富,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也有壹種說法它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傳說貔貅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