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成語源出佛教?
源於佛教的成語 佛教在中國流傳已有了二千年的歷史,信仰深入民心。佛教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今於日常應用詞語的時候,不知不覺,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佛教文化的成語。可以說,沒有佛教文化的加入就沒有豐富多彩的中國語言文化。誠如趙樸初先生所說的,不認識佛教文化就不了解中國文化,否認佛教文化的人甚至連說話都成問題。 我們以“善男信女”壹詞為例,它是來自佛經中佛說法時的開場白“善男子,善女人”。因為當時在座呼佛說法的人多是曾經受到三皈五壹男女,故佛稱他們為“善”。如佛稱有的比丘為“善來比且”壹樣。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是句民間諺語,比喻不時不做準備,事到臨頭,才想辦法。據說,北宋宰相王安石,壹次和人閑聊時,說到佛事,隨口吟道:“投老要依僧”。壹位客人緊接著補了句:“急則抱佛腳”。王安石說:“我這‘投老要依僧’是句古詩”。客人說:“我這‘急則抱佛腳’是句古諺。妳的壹句去了‘頭’(投),我的壹句去了‘腳’,不是正好成妙對嗎?” 唐代高僧法眼禪師,是禪宗五宗之壹法眼宗的創始人,住在金陵(南京)清涼寺。壹天,法眼禪師說法時問眾僧:“猛虎頸項上系著壹個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眾人沒有壹個能回答。這時,泰欽禪師法燈恰巧從外面回來,法眼就用這個問題問他。法燈不假思索地回答:“系者解得(系鈴的人能解下來)。成語“解鈴還得系鈴人”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比喻誰搞出的問題,誰就有辦法去解決。 “癡人說夢”這句成語出自宋朝和尚惠洪所撰《冷齋夜話》卷九:唐高宗龍朔年間,有個外國和尚來到中國,語言行動比較奇特。壹次,有人問這位和尚:“何姓”?他說:“何姓”。又問他:“何國人”?他回答說:“何國人。”這位和尚圓寂後,唐朝李邕給他寫墓碑時,信以為真地寫道:“大師何性,何國人”。故惠洪法師批評說:“此所謂對癡人說夢耳!”後人就從惠洪這句話引申出“癡人說夢”的成語,比喻講的話荒誕無稽。 近人有說“胡說八道”也源自佛教。古代中國人把西域來的傳教僧人稱為胡僧,胡僧到中弘揚佛法,進述八正道。有人問:“胡僧今天講什麽經?”有的回答:“胡僧講八正道。”有的人或許聽不懂外來語,竟說是:“胡說八道”。到今天我們理解到的“胡說八道”已不是胡僧話八正道了,而是信口開河,亂說壹遍。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與佛教有關的成語。如晨鐘暮鼓,天花亂墜,僧多粥少,佛口蛇心,衣缽真傳,敬佛不在香多,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礦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口頭禪,做壹天和尚撞壹天鐘,跑了和尚跑不了廟,等等。 有的歇後語如說,小和尚念經棗有口無心,老和尚遞頭棗壹掃而光。等等。 佛教禪宗設立法堂,禪師開堂說法時,往往借文字船若發揮禪宗教外別傳之旨,靈辯滔滔,壹瀉千裏。開悟的禪師胸中四通八達,世間壹切文字信手拈來,皆成妙用。有的即光吟詩作偈,流傳千古。在我們今天,不論是研究佛教文化,還是實踐宗教信仰,高僧大德的詩偈名句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佛經也說,初發心行菩薩道的人,對於名句是很有興趣研究的。所以,佛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