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錐之地
lì zhuī zhī dì
[釋義] 立錐:插錐子。指插錐子的地方。比喻能容身的極小的地方。也作“置錐之地。”
[語出] 《史記·留侯世家》:“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
[正音] 錐;不能讀作“chuī”。
[辨形] 錐;不能寫作“椎”。
[近義] 插針之地 立足之地
[反義] 廣闊天地 廣土眾民
[用法] 多用於極端貧困的場合或極為困難的處境。壹般作於否定句。壹般用主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見“立足之地”(611頁)。
[例句]
①叫他自作自受;到頭來連~也沒有了。
②廣場上人山人海;擁擠得幾乎無。
[英譯] a tiny bit of land
2. 四字成語人定勝天 《逸周書·文傳》:“人強勝天。”
宋·劉過《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人定:指人謀。
指人力能夠戰勝自然。 有誌者事竟成 《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誌者事竟成也。”
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百尺竿頭,更進壹步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
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壹步努力。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壹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誌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白手起家 壹切靠自己艱苦奮鬥,創立了壹番事業。 卷土重來 人馬奔跑時卷起的塵土。
形容失敗後組織力量,重圖恢復。 晨鐘暮鼓 古代佛寺中晨敲鐘,暮擊鼓以報時,用以使人驚悟的言論。
破釜沈舟 比喻行事果決,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頭的決心。 投筆從戎 《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從戎:從軍,參軍。
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金石為開 漢·劉向《新序·雜事四》:“熊渠子見其誠心,而金石為之開,況人心乎?”金石:金屬和石頭,比喻最堅硬的東西。
連金石都被打開了。形容壹個人心誠誌堅,力量無窮。
勤能補拙 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勤奮能夠彌補不足。
人定勝天 比喻人力可以戰勝自然。 有誌竟成 有堅定的誌向,只要努力從事,壹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良藥苦口 能治病的好藥,味苦難吃。比喻直言勸戒批評的話,雖然聽起來不舒服,但對人卻是有益的。
懸梁刺股 形容刻苦學習。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壹》:“(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問心無愧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就是將來外面有點風聲,好在這錢不是老爺自己得的,自可以問心無愧。”問心:問問自己。
捫心自問,毫無愧色。 誌在四方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二十五回:“妾聞‘男子誌在四方’。
君壯年不出圖仕,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 四方:天下。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磨杵作針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
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前車之鑒 《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鑒:鏡子,為教訓。
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大器晚成 有本事的人,要經過磨練,到晚年才成功。用以形容才器大者立業遲。
臥薪嘗膽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壹嘗苦膽。
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鑿壁借光 高鳳流麥 蘇秦刺股 截蒲為牒 三余讀書 陶侃運甓 臨池學書 孫康映雪 囊螢映雪 奮發圖強 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決心奮鬥,努力謀求強盛。
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
《論語·學而》:“《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註:“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力爭上遊 努力奮鬥,爭取先進再先進 。 勤能補拙 指勤勉努力能彌補天資上的不足。
立誌礪誌 強學博覽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意思是自己已經盡力而為,至於能否達到目的,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 笨鳥先飛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後,做事比別人先動手。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壹折:“我和妳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後,妳這等坌(笨)鳥先飛。” 專壹不移 不甘後人 不甘心落在別人後面。
手不釋卷 《三國誌·吳書·呂蒙傳》註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典故: 釋:放下;卷:指書籍。
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愚公移山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壹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
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胸懷大誌 懷:懷藏。
胸有遠大誌向。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壹回:“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
業精於勤 業:學業;精:精通;於:在於;勤:勤奮。學業精深是由勤奮得來的。
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篤誌好學 策頑磨鈍 發憤忘食 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奮。《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尚書·君陳》:“惟。
3. 什麽什麽及什麽四字成語有成語鞭不及腹、朝不及夕、猝不及防、防不及防、迫不及待、言不及義。
1、鞭不及腹是壹個成語,拼音是biān bù jí fù,意思是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譯文: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
2、朝不及夕(zhāo bù jí xī),成語,作謂語;指生活極端貧困,形容情況危急。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七年》:“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譯文:生活極端貧困,如何對待妳。
3、猝不及防是壹個成語,讀音為cù bù jí fáng,形容事情來得突然,來不及防備。
出自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壹》:“既不炳燭,又不揚聲,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譯文:既然不點燃蠟燭,又不發聲音,突然不及防範,突然相遇,這是先生犯鬼,這不是鬼犯先生。
4、防不及防(fáng bù jí fáng):指想到防備卻已來不及防備。
出自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七回:“可見小人之伺君子,每於所忽,有防不及防者也。”
譯文:可以看到小人等待君子犯錯,每次疏忽,想到防備卻已來不及防備。
5、迫不及待,讀音是pò bù jí dài,是壹個漢語詞語,釋義是形容心情十分急切。
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且系酒後遊戲,該仙子何以迫不及待。”
譯文:都是酒後的遊戲,這個仙子迫不及待了。
4. 四字成語什麽得遨翔自得
昂然自得
安閑自得
不可多得
垂手而得
超然自得
垂手可得
寸利必得
楚弓楚得
楚弓復得
多勞多得
反手可得
疾走先得
咎有應得
捷足先得
疾足先得
解人難得
哭笑不得
妙手偶得
名不虛得
七開八得
千慮壹得
求之不得
氣滿誌得
器滿意得
人才難得
神領意得
唾手可得
貪多務得
陶然自得
心安理得
軒軒甚得
逍遙自得
欣然自得
欣欣自得
心滿意得
意滿誌得
悠遊自得
優遊自得
悠然自得
壹蹴而得
意氣相得
洋洋自得
揚揚自得
怡然自得
壹無所得
壹舉兩得
誌滿意得
自業自得
誌滿氣得
罪有應得
顧盼自得
毫無所得
開卷有得
臨財茍得
情趣相得
求死不得
求生不得
神色自得
失而復得
泰然自得
探手可得
陶陶自得
恬然自得
唾手而得
杳不可得
意氣自得
逐兔先得
5. 立什麽四字成語立錐之地lì zhuī zhī dì[釋義] 立錐:插錐子。
指插錐子的地方。比喻能容身的極小的地方。
也作“置錐之地。”[語出] 《史記·留侯世家》:“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
[正音] 錐;不能讀作“chuī”。[辨形] 錐;不能寫作“椎”。
[近義] 插針之地 立足之地[反義] 廣闊天地 廣土眾民[用法] 多用於極端貧困的場合或極為困難的處境。壹般作於否定句。
壹般用主語、賓語。[結構] 偏正式。
[辨析] 見“立足之地”(611頁)。[例句] ①叫他自作自受;到頭來連~也沒有了。
②廣場上人山人海;擁擠得幾乎無。[英譯] a tiny bit of land。
6. 四字成語 什麽什麽之什麽鴻鵠之誌 hóng hú zhī zhì
壹丘之貉 yī qiū zhī hé
莫逆之交 mò nì zhī jiāo
無稽之談 wú jī zhī tán
不刊之論 bù kān zhī lùn
掎角之勢 jǐ jiǎo zhī shì
天倫之樂 tiān lún zhī lè
中庸之道 zhōng yōng zhī dào
赤子之心 chì zǐ zhī xīn
眾矢之的 zhòng shǐ zhī dì
不速之客 bù sù zhī kè
惻隱之心 cè yǐn zhī xīn
舉手之勞 jǔ shǒu zhī láo
不毛之地 bù máo zhī dì
靡靡之音 mǐ mǐ zhī yīn
床笫之私 chuáng zǐ zhī sī
城下之盟 chéng xià zhī méng
過江之鯽 guò jiāng zhī jì
驚弓之鳥 jīng gōng zhī niǎo
井底之蛙 jǐng dǐ zhī wā
壹孔之見 yī kǒng zhī jiàn
不情之請 bù qíng zhī qǐng
涸轍之鮒 hé zhé zhī fù
烏合之眾 wū hé zhī zhòng
壹念之差 yī niàn zhī chā
秦晉之好 qín jìn zhī hǎo
彌留之際 mí liú zhī jì
不解之緣 bù jiě zhī yuán
強弩之末 qiáng nǔ zhī mò
中冓之言 zhōng gòu zhī y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