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慣的成語
詳細
風俗習慣: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 詳細?
習慣成自然:習慣了就成為很自然的事了。 詳細?
司空見慣:司空:古代官名;見慣:常見而習慣了。原指司空看慣了某事以為平淡;後比喻常見之事;不足為奇。 詳細?
嬌生慣養:嬌:寵愛。慣:姑息。從小受到長輩過分的寵愛和姑息。 詳細?
驕生慣養:驕:通“嬌”。指嬌生慣養 詳細?
慣戰能征:征:征討。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善於作戰 詳細?
能爭慣戰: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善於作戰 詳細?
習慣若自然:慣:同“貫”;若:像。習慣了就像很自然的事 詳細?
習慣自然:慣:同“貫”。習慣了就成為很自然的事 詳細?
能說慣道:形容人口才好,很會講話。 詳細?
久慣老誠:同“久慣牢成”。 詳細?
大動公慣:形容公眾憤然而出,主持正義 詳細?
見慣不驚:經常看到,習以為常。 詳細?
能征慣戰: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詳細?
司空眼慣: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詳細?
見慣司空:謂經常看到,不足為奇。
2. 四字成語習以為常和司空見慣是壹樣的意思嗎司空見慣sī kōng jiàn guàn
[釋義] 司空:古代官名;見慣:常見而習慣了。原指司空看慣了某事以為平淡;後比喻常見之事;不足為奇。
[語出]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劉於席上賦詩;曰……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正音] 空;不能讀作“kònɡ”。
[辨形] 慣;不能寫作“貫”。
[近義] 屢見不鮮 習以為常
[反義] 絕無僅有 蓋世無雙
[用法] 形容某類事物或某種現象經常見到。壹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結構] 主謂式。
3. 成語與四字詞語有什麽不同之處成語本來是人民大眾口頭上或古人今人的著作中使用的語言材料。
成語之所以能得到人們的廣泛使用,主要是因為它具有以下壹些優點:(1)言簡意賅 成語壹般都能把人們所要表達的豐富的思想,用十分簡練、非常概括的幾個字說出來,真正具有言簡意賅(完備)的優點。適當地運用這些成語,會使語句顯得格外精煉。
例如:(A)方枘(ruì)圓鑿意思是:方榫(sǔn)頭不能楔(xiē)進圓孔洞,比喻兩件事不相容,或者比喻事情的不可能。(B)色厲內荏(rěn)意思是外貌看起來莊矜、威嚴,而內心裏卻很怯懦。
(C)眾口難調意思是吃飯的人多了,飯菜的味道就很難使所有的人都滿意。比喻作壹件事情,不容易使各方面都沒有意見。
這類成語,如果改用壹般的話來說,即使多用很多的字,也未必能表達得像用成語那樣的意思豐富和透徹。(2)易學易記 由於成語在結構形式和組織方法上,基本上有規律可循,所以學起來都比較容易,甚至為創造新成語也提供了便利條件。
比如:翻天覆地 橫征暴斂 醉生夢死抱殘守缺啼饑號寒 這些成語,從語法的角度上來分析是有它的***同之處的。"翻天覆地"是動賓結構,是由翻、覆、天、地四個字交錯組成的。
提起"翻天",可能就想起"覆地"。又如"橫征暴斂",是橫、征、暴、斂四個字組成的。
"橫征"和"暴斂"對仗是很工整的。所以學起來、記起來都很容易,特別是由於成語具有四字性,也使成語易學易記。
(3)形象具體 有許多成語,含有顯著的修辭因素,看了或聽了以後,就會在頭腦裏留下壹個深刻的、具體的印象。成語中所用的修辭手法,是多種多樣的,這裏舉幾種常見的例: (A)比喻法。
借某壹種情況說明另壹種情況。例如: 中流砥柱 這個成語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黃河中流的砥柱山。
"砥柱是在黃河中流的壹座山,黃河的水日日夜夜洶湧澎湃地沖擊它,可是千百年來,依然屹立在那裏。因此人們就用"中流砥柱"這四個字作為成語,比喻那些意誌堅強,在大風大浪裏經得起考驗,毫不動搖,能起支柱作用的人。
如影隨形 無論什麽物體的影子,壹分壹秒也離不開那個形體。因此,人們就用"如影隨形"這個成語,比喻兩個人或兩件事物關系的密切。
牛鬼蛇神 牛鬼和蛇神都是可憎惡的妖魔、鬼怪。因此,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極壞的人。
水中撈月 映在水裏邊的月亮只是壹個影子。到水裏去撈月亮,當然是永遠撈不到手的。
因此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做那些白費氣力,枉費心機而得不到結果的事情。 以上這幾個成語,都不是直接用它的字面上的本意,而是用它那比喻的意思,都是屬於修辭上的比喻法。
(B)諷喻法。假造壹個故事,用來諷刺或者教育勸誡別的人。
例如: 狐假虎威《戰國策·楚策》有這樣壹個故事:壹只老虎尋找野獸吃,遇到壹只狐貍。狐貍說:"妳怎麽敢吃我!老天爺派我做百獸之王,現在妳吃我,就是抗拒天命!妳如果認為我說謊話,那麽我在妳前邊走,妳跟著我,看看野獸們見了我有沒有敢不立刻跑開的?"老虎同意了,於是就和狐貍壹塊兒走,野獸看見老虎,嚇得就跑。
老虎不知道野獸是怕他,還以為真怕狐貍才跑呢,後來人們就用"狐假虎威"這個成語,諷喻那些憑借別人的勢力來嚇唬人的人。 畫蛇添足《戰國策·齊策》有這樣壹個故事:楚國有壹個人舉行祭祀典禮。
行完了禮,把壹壺酒賞給他家裏的幾位客人。客人們商量道"這酒幾個人喝嫌少,壹個人喝,有余。
咱們在地上畫蛇,誰先畫成了誰就喝酒。"有壹個人先把蛇畫成了,拿過酒來將要喝,卻又左手舉著酒壺,右手又畫著蛇說:"我還能給蛇添上腳。
"腳還沒畫成,另壹個人又把蛇畫成了。這人把酒壺奪過來,說:"蛇本來沒有腳,妳怎麽能給它添上腳?"於是他就把酒喝了。
後來用"畫蛇添足"這個成語,諷喻那些喜做節外生枝、無補於事的人。 另外成語中的"鷸蚌向爭,漁人得利""愚公移山"等,都用的是諷喻法。
(C)對偶法。把兩個有某些類似之點的詞組,互相對照,組織在壹塊兒,形成語法上的並列結構。
例如: 車水馬龍 這個成語是用"車水"和馬龍"兩個詞組構成的,"車水"和"馬龍"對偶。這裏說的是"車"和"馬":車怎樣呢?車象流水那樣接連不斷地飛馳。
馬怎樣呢?馬象龍那樣活躍地奔跑。用這句成語來形容大街上人們來來往往的熱鬧景象是再恰當也沒有的了。
良師益友 這個成語是用"良師"和"益友"兩個詞組構成的。"良師"和"益友"對偶。
這說道德學問很好的老師,於我有益的朋友都有助於自己的進步。 此外象"燈紅酒綠""忍氣吞聲""橫征暴斂""耳聞目睹"等等,也都是用對偶法構成的。
這類成語的前後兩個詞組所表示的意思都是類似的,而不是相反的。(D)映襯法把相反的兩件事互相對照。
例如: 地曠人稀 曠是廣闊的意思,按壹般情況來說,土地的面積大,那麽土地上居住的人就多。可是有些地方,盡管土地面積大,而人口並不稠密,這就是"地曠人稀"。
"地曠"跟"人稀"兩件事是不協調的,而是相反的。這個成語就是用這兩種情況的互相映襯組織起來的。
陽奉陰違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表面聽從,暗地裏卻又另搞壹套。"陽"是表面,"陰"是裏面。
"風"是遵從,"。
4. 全新慣註有這四個字的成語嗎全神貫註quán shén guàn zhù[釋義] 貫註:集中在壹點。
全部精神集中在壹點上。形容註意力高度集中。
[語出] 錢鐘書《圍城》:“人事太忙;不許我們全神貫註;無間斷地專懷念壹個人。”[正音] 神;不能讀作“sén”。
[辨形] 註;不能寫作“住”。[近義] 專心致誌 聚精會神[反義] 漫不經心 心不在焉[用法] 用作褒義。
壹般作謂語、定語、狀語。[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見“聚精會神”(554頁)。[例句] ①小明轉過頭去~地望著黑板。
②在課堂上他~地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