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行相顧 言行相顧
yán xíng xiāng gù
〖解釋〗指言行不互相矛盾;語言和行為相互對著看。
〖出處〗《北齊書·魏收傳》:“言行相顧,慎終猶始。”
〖示例〗君子~,若言過其行,謂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恥也。★《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宋·邢昺疏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處事
2.黎民百姓
黎民百姓(lí mín bǎi xìng)
解釋:指普通老百姓。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勛衛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與民同樂。”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普通百姓。
在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這個字,分開來就是“女”、“生”,什麽樣的女人生的(或者在壹個什麽地方生的)兒子,就得了壹個相應的姓。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上的,所以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是住在姚虛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時候,子並不跟著父親姓,比如黃帝,就給他的後代分別賜了12個不同的姓。所以那時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壹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裏住的,老祖宗又無權無勢,夠不上稱“百姓”,只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 到戰國時代以後,在貴族和奴隸之間出現了壹個既不是貴族(可能祖上是貴族後來沒落了)也不是奴隸(可能祖上是奴隸,後來被主子給放生了)的壹個階級,他們的人數慢慢地比貴族和奴隸還多了起來。所以,“百姓”們來,因為他們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變成壹回事了,書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詞語
幾千年前,在黃河流域集中著幾個勢力較大的部落,有黃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們之間經過多年的征戰,最後形成了以黃帝、炎帝族的部落聯盟,***同戰勝了九黎族。其中黃、炎、夷三個部落的聯盟,是由大約100個氏族構成的,因此統稱“百姓”,而在戰爭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虜就稱作“黎民”。百姓與黎民,意味著奴隸主與奴隸的區別。
到了西周奴隸制時期,百姓成為貴族的通稱。這時的黎民(也稱庶民)包括自由民、農奴、奴隸,與百姓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大階級。
到了春秋末期,隨著宗族世襲制的破壞,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百姓的地位逐漸降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最後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來。因此,後來就將黎民與百姓統壹稱謂了。
3.恪盡職守
kè jìn zhí shǒu
解釋:
恪:認真。盡:完善。 謹慎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
盡自己的努力,嚴守自己的職業或崗位。
例句
每個公務員都應該恪盡職守,不能徇私枉法。
4.自知之明
發音 zì zhī zhī míng
釋義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透徹的了解自己(多指缺點)的能力。
出處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示例 他很有自知之明,父子倆作惡多端,神人***憤。 ★高陽《草莽英雄》第十三章。 壹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的。
5.恣睢 註音:zì suī
字義:放縱,放任。任意做壞事
形容兇殘橫暴,想怎麽幹就怎麽幹。
來源《史記·伯夷列傳》:“暴戾恣雎,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示例這位新官,或是慈祥愷惻,叫人感恩;或是暴戾瓷睢,叫人畏懼,做書的人,都不暇細表。
6.稟請 bǐng qǐng
詞義:稟告請示
出處:“正沈吟間,夏侯敦入帳 ,稟請夜間口號。”——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
7.管待
guǎndài
[look after;wait on;serve] 照顧接待;用飯菜等招待
例: 當時管待林沖酒食,至夜送回天王堂。——《水滸》
婆婆,若有梁山上那兩個哥哥來時,好生管待他。——《古今雜劇·黑旋風》
8.茶飯無心
解釋:沒有心思喝茶吃飯。形容心情焦慮不安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4回:“忙的鳳姐茶飯無心,坐臥不寧。”
拼音:chá fàn wú xīn
近義詞:茶飯不思
用法:緊縮式;作狀語;指人焦急。含貶義。
示例眼看著壹分節禮要被人奪去,更是~,坐立不安。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四回
9.挖 心 搜 膽
wā xīn sōu dǎn
指苦苦思考,費盡心思
《紅樓夢-香菱學詩》:原來香菱苦誌學詩,精血誠聚,日間做不出,忽於夢中得了八句。
10.精血誠聚 jīng xuè chéng jù
精 血 誠 聚
意思:精聚為髓,精髓化生為血(精血同源),由於肝腎同源於精血,指把心力都聚集在壹起。
也指認真學習,費盡心機;嘔心瀝血地做成了壹件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