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番五次 番:遍數。壹再,多次。
三墳五典 相傳為我國最早的古籍。
三綱五常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原為傳說中我國遠古的部落酋長。後借指遠古時代。
三老五更 相傳古代統治者設三老五更,以尊養老人。
三令五申 令:命令;申:表達,說明。多次命令和告誡。
三三五五 三個壹群,五個壹夥。
三牲五鼎 舊時形容祭品豐盛。後來也形容食物美好。
三下五除二 珠算口訣。形容做事及動作幹脆利索。
三智五猜 比喻用盡心思,多方猜測。
三差五錯 泛指差錯。常指意外的事故。
三朝五日 指三、五天。
三環五扣 形容捆綁結實。
三回五次 指多次。
三葷五厭 泛指葷腥食物。
三江五湖 ①指東南方的三條江與太湖流域壹帶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稱。
三貞五烈 封建社會用來贊譽婦女的貞烈。同“三貞九烈”。
三年五載 三、五:表示大概數量;載:年。指多年。
三山五嶽 五嶽: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三屍五鬼 比喻奸佞之臣。
三湯五割 泛指烹飪之事。也指各種肴饌。同“三湯兩割”。
望采納~
2. 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十字成語寫3、4、5壹、三字成語 下馬威 無底洞 五車書 父子兵 父母官 鉆空子 耳邊風 忘年交 應聲蟲 悶葫蘆 二、四字成語幕後操縱 目空四海 目光短淺 墨客騷人 磨嘴皮子 螟蛉之子 妙筆生花 密密麻麻 密不可分 悶聲不響 三、五字成語 壹去不復返 壹字值千金 壹言以蔽之 壹物降壹物 壹棍子打死 壹鼻孔出氣 三百六十行 十萬八千裏 十年九不遇 十指有長短四、六字成語 壹不做,二不休 壹是壹,二是二 壹而二,二而壹 壹傳十,十傳百 壹而再,再而三 丁是丁,卯是卯 千叮嚀,萬囑咐 玉不琢,不成器 過五關,斬六將 吃壹塹,長壹智五、七字成語 壹年之計在於春 壹朝天子壹朝臣 壹個巴掌拍不響 壹人做事壹人當 壹失足成千古恨 壹寸光陰壹寸金 壹發而不可收拾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過其門而不入 三句話不離本行六、八字成語 壹夫當關,萬夫莫開 壹日為師,終生為父 壹葉障目,不見泰山 壹人傳虛,萬人傳實 壹言既出,駟馬難追 壹波未平,壹波又起 壹人得道,雞犬升天 壹著不慎,滿盤皆輸 壹佛出世,二佛升天 壹佛出世,二佛涅盤 七、九字成語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民不畏死,何以死懼之 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八、十字成語 壹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壹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 為什麽四字成語比三字五字成語多成語就是現成語,是人民群眾長期生活中習慣的固定詞組成短句。漢語語匯裏有大量的成語。它們都有壹定的來源,壹經形成和出現以後,就長時間為人民群眾所運用。
1、成語的特點。成語主要有兩個特點,第壹個特點是源遠流長。
⑴源遠。指成語沿用的歷史性,例如:成語“有恃無恐”最早見於《左轉·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歷史了。“打草驚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寫的壹個故事中“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壹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風捉影”最早出現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書學壹》,“兩面三刀”最早出於《元曲灰闌記》,“南腔北調”最早出現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這些成語都有壹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歷史了。
⑵流長。指成語使用上的社會性。成語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在書面或口頭上廣泛使用的。像壹些來自古詩詞中的成語,它們是從不同時代的詩詞中截取的原文,因為它們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動,是全詩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眾喜愛,廣為使用和傳誦,得以流傳。例如“春風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來風滿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
第二個特點是定型不變。成語是壹種定型的固定詞組,絕大多數由四個字組成。當然,三個字,五個字,甚至更多字數構成的也有。如“壹溜煙”“更上壹層樓”“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己所勿欲,勿施於人”等,但這畢竟是少數。為什麽成語以四字居多呢?這和漢語的特點有關,漢民族講話,在音節上大都是成雙成對的。漢語講究四聲,讀起來能產生聲音上的美感,四個字的結構能適應這種聲調的各種變化。《詩經》這部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壹句,這種四字句,結構短小精悍,活潑明快,讀起來抑揚頓挫,在後來相當長的壹個歷史階段中,影響著詩人,作家,而詩人、作家的作品,又影響著人民群眾的語言。成語基本上源於古書和人民群眾的口語,因此成語以四字為多。
而且成語既要能表達深刻復雜的思想,又要極其概括精煉,過長過短都不行,四個字最為合適。
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它的結構和組成部分不能隨意更改或變動。有的成語裏有壹組近義詞或反義詞。例如,“三言兩語”中的“言”和“語”是意思相近的詞;“大同小異”中的“大”和“小”、“同”和“異”都是反義詞,這些都不能隨便更換。再如,“奇裝異服”中“奇”“異”同義,“裝”和“服”同義,有人將“奇裝異服”寫成“奇裝衣服”,表面看只是寫了個錯別字,其實反映了沒弄清成語的結構。例如,“兩虎相鬥”不能說成“三虎相鬥”,“南腔北調”不能說成“東腔西調”,“盲人瞎馬”不能說成“盲人瞎驢”。
四字結構的詞語很多,有人專門為它們起了個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來就是成語,有些原來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語。我們現在有很多成語就是這樣發展來的。
2、成語的來源
成語都是有來源的。壹是來自於群眾口語,壹是來自於書面,有案可稽。首先介紹出自群眾口語的成語。
4. 為什麽四字成語比三字五字六字的多成語是壹種相習沿用的特殊固定詞組,意義上具有整體性,結構上具有凝固性。
從字數上看,成語大多是四個字的,但也有三個字的,如“莫須有”、“落水狗”,有五個字的,如“小巫見大巫”、“天下無難事”,有六個字的,如“既來之,則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個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韙”、“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個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個字,十個字的甚至十個字以上的。成語言簡意豐,使用得當,可以使語言簡潔,增強修辭效果。
要準確使用成語,必須正確理解把握成語的含義。 成語為什麽四字者為多?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
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壹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
《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
前面已經說過,成語多由四字組成,少於四字或多於四字的比較少;尤其少與於四字的成語,相形之下更少。因此日本人講漢語,就有"四字漢語"這種說法(見壹九七八年版,吉田升等編著的《中學校現代國語》),也有的稱為"四字熟語"(見壹九七八年版,今泉忠義等編的《中學校國語》)。
不過他們列入"四字漢語"和"四字熟語"中的例語,在我們看來,有的不是我們所說的成語,因為我們沒有那種說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達""執行猶豫""質疑應答"之類。
又如他們把"春夏秋冬""前後左右""東西南北"也都認為是"四字熟語",我們也未便茍同。"春夏秋冬"這是氣象學名詞,"前後左右"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詞,"東西南北"是地理學上常用的方位名詞。
盡管這樣,成語之顯然有四字性是無可否認的。例如下列的成語,就它們的出處來看,都不是四個字,換句話說,也就是這些成語都是把非四字的話加以提煉、形成四字成語,試看以下成語與其出處的關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孟子·梁惠王》上篇) (2)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證,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孟子·公孫醜》上篇) (4)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刻)其舟曰: 是吾劍之所從墜 。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 (5)黔驢技窮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題目是《三戒》,其中有壹個小題為《黔之驢》。
"黔驢技窮"就是從這篇文章敘述的故事中提煉出來的。 (6)敝帚千金(或說"敝帚自珍")"裏語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見之患也。
"(曹丕《典論·論文》) 從上文看來,成語的四字性非常明顯。或者把比四字為多的話縮減為四字,如"明察秋毫""緣木求魚",或者把兩句話合並為壹句 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
或者把壹個用字較多的故事,編寫為四字,成為壹個成語,如"刻(契)舟求劍""黔驢技窮"都是。 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
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例如"宋朝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數較多的關系,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引入文章。
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嶽陽樓記》中的文句"百廢俱興",因為是四字,就成了成語。
5. 寫三.五字成語《》三字成語 下馬威 無底洞 五車書 父子兵 父母官 鉆空子 耳邊風 忘年交 應聲蟲 悶葫蘆 杯中物 迷魂湯 迷魂陣 破天荒 惡作劇 莫須有 緊箍咒 眼中釘 眼中刺 綿中針 解語花 敲門磚 敲邊鼓 敲竹杠 癩蛤蟆 掉書袋 清君側 邯鄲夢 百事問 紙老虎 笑面虎 布衣交 杵臼交 搖錢樹 煞風景 睜眼瞎 千裏駒 小廣播 炮筒子 鐵公雞 口頭禪 步後塵 馬前卒 安樂窩 東道主 馬後炮 變色龍 馬大哈 旱鴨子 落湯雞 寄生蟲 無底洞 五字成語: 壹心掛兩頭 壹去不復返 壹百二十行 壹字長蛇陣 壹言以蔽之 壹言抄百種 壹沐三捉發 壹舉手之勞 壹退六二五 壹棒壹條痕 壹棍打壹船 十萬八千裏 十年九不遇 十指有長短 八字沒壹撇 下筆如有神 三年不窺園 久旱逢甘雨 千裏送鵝毛 習慣成自然 女大十八變 女大不中留 天下無難事 天子無戲言 天下第壹號 天高皇帝遠 不食煙火食 不能贊壹詞 不打不相識 日久見人心 日近長安遠 火上無冰淩 文齊武不齊 水火不相容 水底澇月亮 渴望不可及 世上無難事 功到自然成 平地壹聲雷 平原十日飯 東風射馬耳 東西南北人 漢賊不兩立 禮多人不怪 禮輕情義重 舊瓶裝新酒 民以食為天 夾袋中人物 歲月不待人 先下手為強 後浪推前浪 行行出狀元 眾怒如水火 自以為得計 歡娛嫌夜短 更上壹層樓 花無百日紅 步步生蓮花 時勢造英雄 私仇不及公 廬山正面目 快刀斬亂麻 苛政猛與虎 版版六十四 飽暖生淫欲 依樣畫葫蘆 貧賤不能移 物不平則鳴 物依稀為貴 狗咬呂洞賓 貪多嚼不爛 盲人騎瞎馬 空口說白話 駑馬戀棧豆 樹倒猢猻散 貴人多忘事 獨木不成林 恨鐵不成鋼 桃李滿天下 捉將官裏去 惡事行千裏 顧三不顧四 顧前不顧後 蚍蜉撼大樹 讀書破萬卷 病急亂投醫 疾風掃落葉 疾風知勁草 家醜不外揚 家書抵萬金 眼不見為凈 獼猴騎土牛 祭神如神在 象煞有介事 鹿死不擇音 惟有讀書高 替古人耽憂 猢猻入布袋 惺惺惜惺惺 富貴不能淫 道三不道兩 謾上不謾下 墻倒眾人推 疑心生暗鬼 慷他人之慨 漏翁沃焦釜 籬牢犬不入 覆巢無完卵。
6. 3個用五個四字成語的段子1、每壹個人都希望(有所作為),當然,(毋庸置疑)的是成功的人(寥寥無幾).有些人能夠成功,也許有些人窮其壹生努力奮鬥,仍然是(兩手空空).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自怨自艾),而要有(乘風破浪)、(百折不撓)的勇氣.2、面對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常常感到(自慚形穢),(無地自容).(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常常想,自己這樣(不遠萬裏)地離開父母、離開故鄉去追尋自己所謂的夢想究竟算不算是壹種自私?3、夏天來了,(暑氣逼人)、讓人( 酷暑難耐).窗外,(烈日炎炎 )(驕陽似火),在田間勞動的人們個個( 汗流浹背),這讓我不禁有些懷念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