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火藥的詩句或詞

關於火藥的詩句或詞

1.關於火藥的詩詞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天兵下北荒,胡馬欲南飲。

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

何當破月氏,然後方高枕。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白馬黃金塞,雲砂繞夢思。

那堪愁苦節,遠憶邊城兒。螢飛秋窗滿,月度霜閨遲。

摧殘梧桐葉,蕭颯沙棠枝。無時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

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雲。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

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橫行負勇氣,壹戰凈妖氛。

2.形容炸藥的詞語

驚天動地

jīng tān dòng dì

[釋義] 驚:驚動;動:震撼。驚動上天;震動大地。形容聲音極大或聲勢影響極大。

[語出] 唐·白居易《李白墓》:“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辨形] 動;不能寫作“慟”。

[近義] 震天撼地 震天動地

[反義] 萬籟俱寂

[用法] 多用作褒義。形容事業偉大。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震天動地”;都含有“震天動地”的意思;有時可通用。不同在於“驚”和“震”含義不壹樣。同樣形容聲音極大;~含有“心靈為之震動;天地為之驚動”之意;“震天動地”沒有。

[例句]

①~的壹聲巨響;炸彈在附近爆炸了。

②1937年7月7日;~的中國抗日戰爭開始了。

[英譯] world…shaking

3.描寫煙花的詩詞詩句

1、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出處: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釋義: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壹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

2、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出處:唐·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釋義: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有如嬌艷的花朵壹般;由於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

3、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

出處:宋·朱淑真《元夜》

釋義:滿天的煙花目之所及全是鮮艷的紅色,人們吹著樂器敲著鑼鼓響聲震天來迎接春風。

4、寶煙飛焰萬花濃。

出處:宋·辛棄疾《虞美人·翠屏羅幕遮前後》

釋義:燃起煙花爆竹煙霧彌漫,焰火飛上天空像千萬朵花壹樣色彩濃艷。

5、百枝然火龍銜燭,七采絡纓鳳吐花。

出處:明·劉繪《元夕同雜賓裏中觀放煙火》

釋義:煙花燃放時像是成千上百枝的火龍含著燭火飛上天空,色彩斑斕的煙花像是美麗的纓絡,猶如鳳凰吐出五彩的火花。

煙花又稱花炮、煙火、焰火,中國勞動人民較早發明,常用於盛大的典禮或表演中,而現代全中國以及到全世界唯壹能在同天同活動裏施放煙花的活動則為跨年(除夕夜)活動。

煙花其實和爆竹的結構類似,其結構都包含黑火藥和藥引。為了達到好的表演效果,焰火和禮花彈中填充了大量用於發射以及爆炸的火藥,例如,壹個直徑為20厘米的禮花彈在發射後,要上升到大概200米的高空才會爆炸,而這些星星點點覆蓋的半徑大約可以有80米左右。

4.與火有關的成語 詩句或歇後語

與火有關的成語 :

熱火朝天、

火燒眉毛、

水深火熱、

心急火燎、

火冒三丈、

滿腔怒火、

燈火輝煌、

爐火純青、

如火如荼、

驕陽似火、

星火燎原、

明火執仗、

不瘟不火、

火中取栗、

煽風點火、

厝火積薪、

真金不怕火煉、

惹火燒身、

水火不相容、

風風火火、

隔岸觀火、

洞若觀火、

玩火自焚、

放火燒山、

油煎火燎、

刀山火海、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火上澆油、

火樹銀花

希望采納

5.關於鞭炮的詞、句、段

關於鞭炮的好詞、好句、好段 [編輯本段]簡介 鞭炮(英文:firecracker)又稱鞭爆、爆竹等,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

鞭炮最開始主要用於驅魔避邪,而在現代,華人在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鞭炮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壹半。[編輯本段]歷來名稱 鞭炮說法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編炮”壹直到“鞭炮”,在鞭炮煙花之鄉的湖南長沙瀏陽,人們仍然將體積大、火藥多和爆炸力強的單個鞭炮稱為“爆竹”。

[編輯本段]各國相關法令 大約在20世紀末,中國曾經有過命令禁止在城市燃放爆竹,但並沒有得到完全的施行,近年來采有條件的允許燃放煙花爆竹。在東南亞華人地區,有部分國家(如馬來西亞)明文禁止煙花爆竹,但同樣只是形式。

爆竹現在依然是華人地區過年時常見的東西。[編輯本段]由來及解釋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壹,雞叫頭壹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裏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壹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

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壹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裏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壹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

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編輯本段]傳說 傳說壹 據說鞭炮起源於爆竹。

自古以來流傳著這樣壹種說法:很久以前,每年農歷除夕的晚上會出現壹種叫“年”的猛獸,為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於是在家門口燃燒竹節(或者用紅色的物品貼在房外),由於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使得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借此驅趕年獸。隨著火藥的發明,火藥爆竹取代了過去的竹節爆竹。

傳說二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壹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壹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壹夜,我壹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

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

"年"獸渾身壹抖,怪叫了壹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

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壹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壹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裏壹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壹壹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編輯本段]傳統制作工藝流程 傳統的鞭炮制作過程分為三部分:炮身制作,火藥制作和引線制作。

壹、炮身制作 裁紙:在作坊裏,鞭炮炮身被稱為“筒”,裁紙是按壹定的規格裁好制筒用的爆竹紙; 扯筒:將裁好的爆竹紙卷成壹個空筒,扯筒的主要工具是扯凳,用堅木做成; 褙筒:在空筒外表褙上壹層彩紙,最初是為了防水,後來更多的是出於裝飾作用,褙筒紙多用寶慶(邵陽)產的紅紙,或者廣紅紙、蠟光紙; 洗筒:將紙筒用麻繩紮成壹個六角形的餅狀,以便於計算筒的數目; 腰筒:紮好的紙筒很長,需要裁短,用闊刀從餅的腰上裁斷,把壹筒橫切成兩筒; 上筒:在切好的紙筒裏裝土、上硝; 鉆孔:用鐵釬將每個筒子築緊,再給每個筒子。

6.關於古代四大發明的詩詞

詩贊火藥發明

四大發明世界巔,流芳千古寫詩篇。

先人傑士靈丹煉,炸爆之時啟示研。

醫術漢秦來記錄,火藥唐代軍事連。

槍林彈雨輝煌鑄,科技前沿史冊乾。

詩贊指南針

九州地理雄雞唱,龍縱圖騰玉宇翔。

四大發明多貢獻,先賢創意綻芳長。

司南戰國時來造,朝向壹個固有方。

閃爍星辰永不落,指南針績世代揚。

指南針的航海功績

揚帆破浪征程難,七下西洋敢為先。

航海驚濤磐若石,建功立業膽悠然。

通商友好連非亞,華夏文明世代傳。

三寶英豪彰史冊,指南針績就前賢。

其它的詩詞:

宋-曾豐呈羅春信詩曰:“。。車中幸有司南柄,試與迷途指大方”。

晉-楊方合歡詩五首“磁石引長針,陽燧下炎煙。。”。

唐-徐鉉和江西蕭少卿見寄二首“亡羊岐路愧司南,二紀窮通聚散三。。”。

唐-戴叔倫贈徐山人“。。針自指南天窅窅,星猶拱北夜漫漫。。”。

宋-陳造次韻方秘正“。。路迷端倚司南駕,金換還隨過海舟”。

宋-彭龜年寄黃商伯兼簡詹元善“。。滔滔迷所往,莫望指南針”。

宋-文天祥揚子江“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壹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中國四大發明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壹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7.描寫煙花的詩詞詩句

1、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出處: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釋義: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壹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

2、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出處:唐·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釋義: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有如嬌艷的花朵壹般;由於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

3、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出處:宋·朱淑真《元夜》釋義:滿天的煙花目之所及全是鮮艷的紅色,人們吹著樂器敲著鑼鼓響聲震天來迎接春風。

4、寶煙飛焰萬花濃。出處:宋·辛棄疾《虞美人·翠屏羅幕遮前後》釋義:燃起煙花爆竹煙霧彌漫,焰火飛上天空像千萬朵花壹樣色彩濃艷。

5、百枝然火龍銜燭,七采絡纓鳳吐花。出處:明·劉繪《元夕同雜賓裏中觀放煙火》釋義:煙花燃放時像是成千上百枝的火龍含著燭火飛上天空,色彩斑斕的煙花像是美麗的纓絡,猶如鳳凰吐出五彩的火花。

:煙花又稱花炮、煙火、焰火,中國勞動人民較早發明,常用於盛大的典禮或表演中,而現代全中國以及到全世界唯壹能在同天同活動裏施放煙花的活動則為跨年(除夕夜)活動。煙花其實和爆竹的結構類似,其結構都包含黑火藥和藥引。

為了達到好的表演效果,焰火和禮花彈中填充了大量用於發射以及爆炸的火藥,例如,壹個直徑為20厘米的禮花彈在發射後,要上升到大概200米的高空才會爆炸,而這些星星點點覆蓋的半徑大約可以有8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