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唐代關於思鄉的古詩句

唐代關於思鄉的古詩句

1.唐代思鄉詩句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2.唐朝的思鄉詩十首,送別詩、四季詩各五首,還有壹些詩歌知識

思鄉 江上送友人南遊 唐張喬 何處積鄉愁,天涯聚亂流。

岸長群岫晚,湖闊片帆秋。 買酒過漁舍,分燈與釣舟。

瀟湘見來雁,應念獨邊遊。 江上送友人南遊 唐張喬 何處積鄉愁,天涯聚亂流。

岸長群岫晚,湖闊片帆秋。 買酒過漁舍,分燈與釣舟。

瀟湘見來雁,應念獨邊遊。 江上送友人南遊 唐張喬 何處積鄉愁,天涯聚亂流。

岸長群岫晚,湖闊片帆秋。 買酒過漁舍,分燈與釣舟。

瀟湘見來雁,應念獨邊遊。 江上送友人南遊 唐張喬 何處積鄉愁,天涯聚亂流。

岸長群岫晚,湖闊片帆秋。 買酒過漁舍,分燈與釣舟。

瀟湘見來雁,應念獨邊遊。 思鄉作 唐布燮 瀘北行人絕,雲南信未還。

庭前花不掃,門外柳誰攀。 坐久銷銀燭,愁多減玉顏。

懸心秋夜月,萬裏照關山。 冬日山居思鄉 唐周賀 大野始嚴凝,雲天曉色澄。

樹寒稀宿鳥,山迥少來僧。 背日收窗雪,開爐釋硯冰。

忽然歸故國,孤想寓西陵。 雲夢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國遺墟在,登臨想舊遊。

壹朝人事變,千載水空流。 夢渚鴻聲晚,荊門樹色秋。

片雲凝不散,遙掛望鄉愁。 除夜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愁鬢明朝又壹年。 故鄉杏花 唐司空圖 寄花寄酒喜新開,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問花枝與杯酒,故人何得不同來? 江外思鄉 唐韋莊 年年春日異鄉悲,杜曲黃鶯可得知。 更被夕陽江岸上,斷腸煙柳壹絲絲。

送別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1]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註釋: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簡析:這是天寶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輪臺寫的壹首送別詩.營中送別,大雪紛飛,這是壹個很特異的環境.詩人以奇特的比喻,豐富的想象和對實景多層次的描繪,使人感到充滿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壹直送到不見人影,而雪地上的那壹行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讀者心中. 作者小傳:岑參(715-770),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後又往來於北庭,輪臺間.官至嘉州刺史,卒於成都.長於七言歌行.所作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有《岑嘉州詩集》. 第四節 宋人送別詞 《雨霖鈴》[1] 柳永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2] 都門帳飲無緒,[3]留戀處,[4]蘭舟催發.[5]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6] 念—去去千裏煙波,[7]暮靄沈沈楚天闊.[8]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9]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10] 註釋:[1]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後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八句,仄韻. [2]驟雨:陣雨. [3]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4]留戀處:壹作"方留戀處". [5]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6]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壹作"凝咽". [7]去去:重復言之,表示行程之遠. [8]暮靄:傍晚的雲氣.沈沈: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遊地區屬楚國,故稱. [9]經年:壹年又壹年. [10]風情:男女戀情. 簡析柳永多作慢詞,長於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壹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壹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於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系. 柳永在詞史的地位:柳詞在題材方面不局限於士人的情感,時見市井氣息,在詞的描寫內容方面有所拓寬;柳永在詞調使用方面多有嘗試(宋詞調880,柳用百余),尤致力於慢詞,善在文字轉折處用強有力的仄聲字,用來承上啟下,成為語氣轉換的樞紐,讓人有"潛氣內轉","搖曳生姿"之感,整部作品渾然壹體,豐富了詞的形式體制;柳詞長於鋪敘,白描,語言清新自然,在寫作技巧方面都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傳情自然真摯.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註釋:侯館,能遠望之樓.熏,香氣.平蕪,平坦草地. 簡析:歐陽修的意義:壹代儒宗(詩文言誌)而致力於娛賓遣興的小詞(詞以抒情),有開創風氣之功;歐詞成花間詞之余風,於詞藝提高有貢獻. 陳亮水調歌頭 送章德茂大卿師虜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 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 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 且復穹廬拜,會向篙街行. 堯之都,舜之壤,禹。

3.關於“思鄉”的詩句五言詩有哪些

1、《人日思歸》南北朝: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釋義:

入春已經七天了,離開家已經有兩年了。

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飛的雁群之後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開放以前就有了。

2、《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代: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釋義: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唐代:崔塗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裏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

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釋義:

跋涉在道路崎嶇又遙遠的三巴路上,客居在萬裏之外的危險地方。四面群山下,殘雪映寒夜,對燭夜坐,我這他鄉之客。因離親人越來越遠,反而與書童和仆人漸漸親近。真難以忍受在漂泊中度過除夕夜,到明天歲月更新就是新的壹年。

4、《秋風引》唐代: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釋義:

秋風不知從哪裏吹來,蕭蕭地送來了大雁壹群群。

清早秋風來到庭中的樹木上,孤獨的旅人最先聽到秋風的聲音

5、《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唐代: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釋義:

茫茫的海上升起壹輪明月,妳我相隔天涯卻***賞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裏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妳,只望能夠與妳相見在夢鄉。

4.表現思鄉的古詩句

表現思鄉的古詩句很多,僅舉幾句供參考: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____杜甫《月夜憶舍弟》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____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____宋之問《渡漢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____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____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5.有關思鄉的古詩 四句以下

除夜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

愁鬢明朝又壹年。

故鄉杏花

唐司空圖

寄花寄酒喜新開,

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問花枝與杯酒,

故人何得不同來?

江外思鄉

唐韋莊

年年春日異鄉悲,

杜曲黃鶯可得知。

更被夕陽江岸上,

斷腸煙柳壹絲絲。

遠望

唐元稹

滿眼傷心冬景和,

壹山紅樹寺邊多。

仲宣無限思鄉淚,

漳水東流碧玉波。

和三鄉詩

唐高衢

南北千山與萬山,

軒車誰不思鄉關。

獨留芳翰悲前跡,

陌上恐傷桃李顏。

鄉思

唐薛濤

峨嵋山下水如油,

憐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離錦浦,

棹聲齊唱發中流。

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6.唐詩宋詞的思鄉詩句

1.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要理解題目中的“折柳”的含義,關鍵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學生學過的課文中包括壹些常見的古詩詞,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

還有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舍”的層面上來。

使人聯想到,離別的人壹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湧起壹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壹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壹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

“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

“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沈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

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

“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

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

“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

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壹樣,都是移情於物的手法。

由於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壹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3.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

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壹番景象:壹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壹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

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壹眼形象,瀑布象是壹條巨大的白練高掛於山川之間。

“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

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壹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

“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

“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壹形象。妳看!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壹條銀河從天而降。

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壹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裏壹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4.春殘 翁宏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詩寫女子春末懷人。首句點題,寫來不拘壹格。

壹句中,“又”字開頭,“也”字結尾,連用壹個副詞和壹個語氣詞,這在詩中是不多見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強了語氣,強化了詩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並有籠蓋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寫法的出新。

“又”字還與下面的“經年”相應,暗示這女子與情人離別,正是去年此時,故對物候變化特別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幃”,“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聯系第壹句看,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時此地,經受著別離的苦痛。時隔壹年,記憶猶新,而且,現在還是在這壹時間和這壹地點,她怎敢再身臨其境,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