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率性而為的詩句

關於率性而為的詩句

1.關於"率性而行",“率真”的詩句

飲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

道逢麯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

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

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壹鬥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

高談雄辯驚四筵。

2.率性而為的古人是誰

老子、莊子、孔子、陶淵明、李白、龔自珍等人,都有率性而為的壹面。

談“率性而為”之美

■ 藍翠柳

中國人所崇尚、所迷醉的美,多如“人約黃昏後”的意境美——模糊、含蓄、高雅、美妙。中國人對美的追求多表現在詩詞曲賦等文學作品和書畫藝術中,中國人提倡集體而非“個性”。“率性而為”是對上述兩種看法的挑戰,它崇尚“本真”、“自然而然”。

古人所認為的“率性而為”指循照自己的個性發展,做自己愛做的事,走自己願意走的路。其“為人”、“本性”都顯示出性情之美,所謂“率性隨緣”,“其心長樂”也。

我所理解的“率性而為”,即是在此種情況下,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為人為文也誌存高遠,意趣高尚,性情坦率,不俗不媚,既非孤傲又非隨俗,不事事追求物質利益,自得其樂於崇高的精神生活,專註於自己天性的愛好,隨“本性”而為,不矯揉造作的壹種理想人格的美。壹句話:“其行不俗,率性而為,其心長樂”。

自古談“人格美”皆以“自然崇高、清廉孝悌”為準。在我看來,壹切關乎事事按照禮儀習俗行事雖可認為是“循理”行事,但都缺少壹種讓人欣喜的“率性”之美;缺少創新之美;缺少“個性”之美!

古人如張載者認為人有“天地、氣質、攻取之性”。天地之性即人本體本然之性;氣質之性即人的脾氣秉性;攻取之性即飲食男女的自然之性。又有如程頤者主張“性即理”,“性”指人的類本性,“理”指事物的必然法則和社會道德原則。他認為人有兩種不同的性,極本窮源之性為善,而氣質之性則是現實的人性。中國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是“窮理盡性以至於與命”,即窮天下之理,盡自己的本性。他們在人格的深層意義上也可謂追求的是“率性”的極致美。

“率性而為”實為“因感而發”、“因情而率性”。正如王夫之所說的“情之未發性之體,情之已發性之用”。大凡用情至深者,必顯其本性,本性之純之善者讓人註目以敬仰;本性之濁之惡者讓人不齒。歷史上有悲劇美有戲劇美,有大俗有大雅,無論何種表現手法,都存在美,不同之人因其性情的不同而彰顯其旨趣。

所謂“筆墨之道,本乎關情”,文藝作品,作為生活的再現,其“率性”更能體現美。李清照,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詞人,其壹生可謂坎坷曲折,悲喜交加,她用她的人生寫照在文壇史上成就了自己的地位。無論是“爭渡,爭渡,驚起壹灘鷗鷺”的少女情懷,還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少婦情思;無論是“重簾未卷影沈沈”的孤寂心情,還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的無奈感嘆;無論是“蕭蕭兩鬢生華”的飄零之感,還是“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的平靜心態,清照的詞都蘊含真情,關乎人情,感懷時世。穿過歷史高闊的時空,我們仍然可以從她身上看到壹種源於女性生命本體的精神素質,壹種堅韌而率性的美!

在中國古典美學中,“道”被視為眾美之本。“美是自然本真”。如莊子“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的人生處世之美。美的本質是自然,自然即本色,本色即素樸。所以老子講“見素抱樸”,莊子講“逍遙遊”,講無為而治,主張“以物觀物”都是要主張壹種適合人的本性的生存方式,這種適合人的本性的生活方式就是“自然”。

美應遵循壹定的“道”,遵循人道、天道、地道,並在此基礎上“率性而為”,展現本我。

“道”的“樸素美”在於“清”,魏晉人推崇“法天貴真,不拘人格”的人生觀,倡導自然率真,不拘禮法,不重利祿的人格,這種人格可視為“清真”。這種樸素的人格美是“率性”的自然而然,是真我的風采。

從這個意義上說,美是道的形式。這種因素樸而產生的“遵本性之美”,也就是所謂的自性之美,率性之美。

“率性而為”之美,美在其人格,美在其性情,美在其素樸的道義。尊本性,養性情,求素樸,方可為“率性之美”!

(作者系哲學與宗教學系04級學生)

3.蘇東坡瀟灑,孤傲,率性的詩句

蘇軾的狂,是秉承盛唐遺風的率性之狂,也是詩人之狂。可以說,無狂便無蘇東坡矣,如同沒有狂便沒有李白壹樣。他和李白的不同之處是他不善飲,可是他比善飲之人更懂得酒性,而且越是年長越貪杯中物。他在詩中寫道:“我性不飲只解醉,正如春風弄群卉。”(《戲書》)又說:“少年多病怯杯觴,老去方知此味長。”(《次韻樂著作送酒》)故蘇軾的狂,大體與酒狂無關,但借酒壯膽、增加豪氣的想法,他未必沒有。請看下面詩句:“無多酌我君須聽,醉後飆狂膽滿軀。”(《和謝生二首》之二)“孤村野店亦何有,欲發狂言須鬥酒。”(《鐵溝行贈喬太博》)不過他也很矛盾,乘酒興而放言固然痛快,過後想起來自己未免也感到可怕,所以詩中坦承:“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裏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事實上,他的多次得罪,壹貶再貶,還不是由於“狂言”和“真味”?而且主要是“真味”。他的那首有名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可謂飽含辛酸的自嘲。此詩的另壹版本作“目若新生之犢,心如不系之舟。要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崖州”,更能彰顯東坡的自由心性。

4.求自由自在灑脫不羈隨性而為的詩詞

1、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譯文: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遊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出處:唐·王維《終南別業》2、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譯文:獨自閑坐幽靜竹林,時而彈琴時而長嘯。

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裏?只有壹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出處:唐·王維《竹裏館》3、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譯文:我喝醉想要睡覺,您可自行離開,如果余興未盡,明天早晨抱著琴再來。出處:唐·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4、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譯文: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乘壹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罷了。出處:唐·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5、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譯文:人生得意時要盡情享受歡樂,不要讓金杯空對皎潔的明月。

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會有用,即使散盡黃金也還會再得到。出處:唐·李白《將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