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排列與組合
羚牛屬牛科羊亞科,是羊,不是牛,是壹種超大型的野羊,軀體壯碩,壹只成年羚牛足有三百多公斤。羚牛外貌像牛,老百姓俗稱它為野牛,成年的羚牛角向後扭曲,也被稱做“扭角羚”。有人仔細研究,稱羚牛為“六不像”:
即龐大隆起的背脊像棕熊
兩條傾斜的後腿像非洲的班鬣狗
四肢短粗像家牛
繃緊的臉像駝鹿
寬而扁的尾像山羊
兩只角長得像角馬
這所謂的“六不像”,實際上似像非像,為六個動物的特征組合體。
02
秦嶺羚牛在中國
1850年Hodgson在印度阿薩姆的米什米丘陵采到羚牛標本,建立新屬、新種並首次命名。1911年,Thomas根據Anderson在我國秦嶺太白山采得的羚牛標本定名為秦嶺亞種( B.t.bedfordi ),這種僅產於秦嶺的白色型羚牛,即所稱的金色羚牛。
1949年後,我國政府十分重視羚牛的資源保護與研究,劃定了壹些保護區(如:陜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查了羚牛資源,涉及分布、分類及生態研究等方面。羚牛有四個亞種,在我國均有分布,其中四川、秦嶺亞種為我國特有亞種,我國是這種珍貴動物資源的最大擁有國。
03
兇狠彪悍的性格
羚牛性情兇悍。雖然體軀臃腫,行進時步履蹣跚,顯得又粗又笨,但到了關鍵時刻,卻又非常敏捷,特別善於攀爬懸崖,且能騰躍2米多高的樹叢。而性情粗暴的羚牛,尤其是那些爭配偶中失敗的“獨牛”,經常闖入低海拔的居民區。從1999年到2008年2月,已出現傷人事件155起,造成22人死亡,184人受傷。讓老百姓對羚牛愛恨交織,繼爾談牛色變。
04
羚牛也懂得生活
綿綿的青山,壹望無際;清潤的空氣,沁人心脾;珍稀的動植物,不勝枚舉。這就是秦嶺對人類的饋贈。在秦嶺深處,村民們口口相傳著這樣壹句俗話:“七上八下九歸塘”,而這句話正和羚牛有關。說的是,在農歷七月,正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中低山區的溫度高,羚牛們就開始往中高山爬,那裏的氣候更加涼爽,最適合避暑;農歷八月,山區的晝夜溫差增大,羚牛便返回中低山區,那裏溫差較小,羚牛待在那裏也覺得舒適;到了農歷九月,天氣開始轉涼,羚牛便下到塘裏,準備越冬。
05
其實也是個吃貨
和人壹樣懂得如何避暑的羚牛,也同樣的喜愛美食。
初春時節,萬物新生,樹木和小草長出了嫩芽,吃了壹個冬天的幹竹子,羚牛的味蕾在春天得到了釋放。鮮嫩的青草味美多汁,牛兒們在這個時候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盡可能多地到處啃食新鮮的青草和嫩葉。到了初夏,海拔稍高的地區植物也會冒出新芽,此時的羚牛,會不辭勞苦地爬到更高的地區進行覓食。
06
瀕臨滅絕,人類之過
羚牛是壹種高山動物,典型的高寒種類。主要分布在秦嶺中段,主活動區是周至、佛坪、太白、寧陜、洋縣、柞水等十余個縣。羚牛喜群居,常10多只壹起活動,多的有20-30只,最多可達百余只。棲息於海拔2000-4500米的高山懸崖地帶,穿行於森林草甸之中,馳騁於峭壁絕崖之間,擁有壹身厚密的皮毛,使它能夠抵禦高海拔山區冬天的苦寒,頑強地生存到今天。
羚牛生性中還有憨厚的壹面,對人不設防,很容易被獵殺和誘捕,加之長期以來生態環境的惡化,生存空間被隔斷,目前羚牛仍處於瀕臨滅絕的邊緣,因而被列入國家壹級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把它列為世界瀕危保護動物,載入特別保護的“紅皮書”。
07
我們要反思過錯
羚牛生活的地方,生態環境還是比較好的,然而近百年來羚牛種群數量的減少,人類是要負主要責任的。山區道路的修建,壹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們的遷徙;無休止的開發、開挖、開采,會讓它們原本狹小的棲息地更加碎片化。
所幸的是,近年來的壹些大工程(如西成高鐵),會有意識地去為該區域的動物保留可以自由通行的生態廊道;地處柞水、寧陜、長安三縣,總面積16000多公頃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唯壹以保護羚牛及其棲息地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秦嶺作為我國重要的地理、氣候分界線,發揮著維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眾多重要功能,如今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和保護,這是生活在這片區域的也是動植物的福氣,更是和秦嶺有著息息相關的人們的福氣。
守住綠水青山,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建設綠色家園,這不僅是夢想,更應該成為每個人的奮鬥目標;我們是建設者,也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