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適合學齡前兒童背誦的古詩5首

適合學齡前兒童背誦的古詩5首

#嬰幼兒# 導語古詩是很好的幼兒語言教學資源,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幼兒學習古詩,壹方面可以鍛煉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另壹方面能大量積累詞匯,能豐富自身的文學語言。下面是 無 分享的適合學齡前兒童背誦的古詩5首。歡迎閱讀參考!

1.適合學齡前兒童背誦的古詩

望廬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從遠處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賞析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壹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是說瀑布像壹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壹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壹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壹形象。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壹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壹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壹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2.適合學齡前兒童背誦的古詩

小池

 楊萬裏〔宋代〕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陰壹作:蔭)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譯文

 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映在水裏的樹陰喜歡這晴天裏柔和的風光。

 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壹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賞析

 此詩是壹首描寫初夏池塘美麗景色的、清新的小詩。壹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宛如壹幅花草蟲鳥彩墨畫。畫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筆都小,卻玲瓏剔透,生機盎然。

 第壹句,緊扣題目寫小池的源泉,壹股涓涓細流的泉水。泉水從洞口流出,沒有壹絲聲響,當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壹股細流,更是小而又小了。這本來很尋常,然而作者卻憑空加壹“惜”字,說好像泉眼很愛惜這股細流,吝嗇地舍不得多流壹點兒。於是這句詩就立刻飛動起來,變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寫樹陰在晴朗柔和的風光裏,遮住水面。這也是極平常之事,可詩人加壹“愛”字,似乎用她的陰涼蓋住小池,以免水分蒸發而幹涸,這樣就化無情為有情了。而且,詩舍形取影,重點表現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靈。

 三、四句寫池中壹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剛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顯露出勃勃生機,可在這尖尖嫩角上卻早有壹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領略初夏風光。小荷與蜻蜓,壹個“才露”,壹個“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邊的壹切,捕捉那稍縱即逝的景物。

 詩題“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詩詞需有不同的題材與剛才,有的重大題材,須寫出壯闊的境界、恢宏的氣勢;有的題材甚小,僅是生活中壹個細節,但卻能寫出幽情逸趣。且此詩寫的猶如壹幅畫,畫面層次豐富:太陽、樹木、小荷、小池,色彩艷麗,還有明亮的陽光、深綠的樹蔭、翠綠的小荷、鮮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畫面充滿動感:飛舞的蜻蜓、影綽的池水,充滿了詩情畫意。

3.適合學齡前兒童背誦的古詩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後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淩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壹樣,處於艱難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墻角數枝梅”,“墻角”不引人註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淩寒獨自開”,這裏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淩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又像寫人品。“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於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說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淩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4.適合學齡前兒童背誦的古詩

贈汪倫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賞析

 此詩是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壹首留別詩。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贊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壹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壹。

 詩的兩句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詩人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種語言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壹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壹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壹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麽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壹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壹轉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贈汪倫》的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壹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5.適合學齡前兒童背誦的古詩

所見

 袁枚〔清代〕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裏回蕩。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鳴叫的蟬,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聲歌唱了。

 賞析

 這首詩的第壹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壹個高 潮。壹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於遏行雲,“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第四句,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壹詞,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忽然”發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註目鳴蟬的瞬間神態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壹剎那間的表現,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壹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註。“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至於下壹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壹種“真性情”。詩人曾經說過“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壹再強調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