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最著名的啟蒙主義者是路易斯·安東尼奧·韋爾內伊(1713~1792)。他在《學習方法的真諦》壹書中,提出了反對經院式的煩瑣教育,實行教育民主化的主張,其作品深入淺出,言簡意賅,與矯揉造作的貴族文體迥然不同,對啟蒙主義思想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這時,宮廷和貴族集團壟斷文學創作的局面被打破,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文壇。
1756年,諷刺詩《灑聖水器》的作者安東尼奧·迪尼斯·達·克魯斯·埃·西爾瓦(1731~1799)等詩人,在裏斯本成立了“葡萄牙阿卡迪亞詩社”,強調詩歌創作必須寫實,反對“貢戈拉主義”,主張以希臘、羅馬古典作家為典範,在詩歌語言運用方面有所創新。阿卡迪亞詩社的壹些著名成員都受法國文學的影響,屬於新古典主義,其中較知名的有佩德羅·安東尼奧·科雷亞·德·加爾桑(1724~1773)和多明戈斯·多斯·雷斯·基塔(1728~1770)等。
1796年,又成立了“新葡萄牙阿卡迪亞詩社”,在曼努埃爾·馬裏亞·巴爾博薩·杜·博卡熱(1765~1805)等人的作品中,已經可以看到浪漫主義的萌芽。博卡熱創作的十四行詩和許多諷刺詩,在葡萄牙文學中成就很高。尼科拉烏·托倫蒂諾·德·阿爾梅達(1740~1811)的諷刺詩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文字通俗樸實,與絢麗的“貢戈拉主義”貴族詩歌恰成對比。阿卡迪亞詩社派的最後壹個代表人物是菲林多·埃利西奧,他的本名是弗朗西斯科·曼努埃爾·多·納西門托(1734~1819),著有《菲林多·埃利西奧詩集》,***8卷。
19世紀初,浪漫主義文學在歐洲興起,葡萄牙爆發了反對封建專制復辟和法英占領的民族解放鬥爭,1820年又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葡萄牙浪漫主義文學帶有反專制爭自由、反侵略爭解放的進步性質。很多浪漫主義作家為了祖國自由而奮鬥。他們之中大部分曾經被迫流亡國外,接受了歐洲先進思想的影響,寫出了最初的浪漫主義作品。
若昂·巴普蒂斯塔·達·西爾瓦·萊唐·德·阿爾梅達·加雷特(1799~1854)在1825年流亡期間發表的敘事詩《卡蒙斯》,在文學史上被認為是葡萄牙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端。加雷特曾兩次流亡國外,寫下了“祖國已經光復,我們是自由人!”的著名詩句。他早期的抒情詩屬於阿卡迪亞詩社派,1845年出版的詩集《不結果的花朵》是他從詩社派向浪漫主義過渡的標誌。1853年出版的《落葉集》,則已經是典型的浪漫主義作品。
加雷特在戲劇方面的成就,使從吉爾·維森特以後壹蹶不振的葡萄牙戲劇得以復興,他寫了《吉爾·維森特》、《堂娜菲莉帕·德·維列娜》以及《路易斯·德·索薩教士》等優秀劇作。加雷特認為,只有大眾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優秀作品,他主張應該用民眾語言寫作。他的歷史小說《聖安娜之弓》(1845)是葡萄牙同類作品中的佳作。
葡萄牙浪漫主義文學理論的奠基人亞歷山大·埃爾庫拉諾·德·卡爾瓦略·埃·阿勞若(1810~1877),出身貧寒,也曾壹度流亡國外。他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反對封建貴族的特權和宗教對社會生活的幹預,認為文學作品要反映政治和社會的變革,主張創立民族的和為民眾服務的文學。
他的作品有《論文集》(1873),詩集《信徒的豎琴》(1838),歷史小說《小醜》(1843)、《埃烏裏科》(1844)、《西斯特爾派的長老》(1848)等。另壹個浪漫主義作家安東尼奧·費利西亞諾·德·卡斯蒂略(1800~1875),著有《詩人的妒忌》(1836)和《城堡之夜》(1836)等詩集。
這壹時期的重要作家,還有《在薩爾瓦特拉的最後壹場鬥牛》的作者路易斯·奧古斯托·雷貝洛·達·西爾瓦(1822~1871),作家阿納爾多·加馬(1826~1869)和曼努埃爾·皮涅伊羅·沙加斯(1842~1895),以及著名劇作家若澤·達·西爾瓦·門德斯·萊亞爾(1818~1896)等。
在此之後的浪漫主義作家中,卡米洛·卡斯特洛·布蘭科(1825~1890)壹生***創作了約260部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他的後期作品已經帶有現實主義色彩。以筆名儒利奧·迪尼斯聞名的小說家若阿金·吉列爾梅·戈梅斯·科埃略(1838~1871),著有《院長先生的女學生》(1867)和《壹個英國家庭》(1868)等作品。詩集《鮮花盛開的田野》(1893)的作者若昂·德·德烏斯·拉莫斯(1830~1896)以及詩人安東尼奧·奧古斯托·蘇亞雷斯·德·帕索斯(1826~1860)也是這壹時期的著名作家。
19世紀中葉,由於歐洲新興思想的影響,現實主義文學開始在葡萄牙出現。被稱作“科英布拉派”或“七十年代派”的科英布拉大學的壹批年輕的知識分子,是現實主義文學運動的中堅。他們與浪漫主義派作家展開了論戰,提出文學創作應如實反映社會現實以求改造社會的主張。其領袖人物安特羅·塔基尼奧·德·肯塔爾(1842~1891)受第壹國際的影響,曾公開贊揚法國的巴黎公社,並積極參加葡萄牙工人運動。他於1865年發表的《良好的判斷和健康的趣味》是壹篇出色的現實主義文學宣言。
葡萄牙現實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是著名小說家若澤·馬裏亞·埃薩·德·克羅茲(1845~1900)。他的代表作《阿馬羅神父的罪惡》(1876)和《堂兄巴濟利奧》(1878)等小說,都是葡萄牙社會的真實寫照。作者在小說的寫作技巧和新的文學語言使用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文藝理論家若阿金·特奧菲洛·費爾南德斯·布拉加(1843~1924)曾參與肯塔爾與浪漫主義派作家之間的論戰,著有《葡萄牙文學中的新思想》(1892)等理論著作。吉列爾梅·德·阿澤維多(1839~1882)是繼肯塔爾之後重要的科英布拉派詩人。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阿比利奧·曼努埃爾·德·格拉·戎克羅(1850~1923)除抒情詩外,還寫了壹些諷刺詩,如揭露社會道德敗壞的《若昂之死》(1874),抨擊僧侶階級的《埃特爾諾神父的晚年》(1885),以及批判宮廷的《祖國》等。科英布拉派詩人若澤·若阿金·塞薩裏奧·韋爾德(1855~1886)以善於運用通俗的語言,形象而準確地描繪裏斯本的日常生活而著稱,他的全部作品收集在他死後於1887年出版的《塞薩裏奧·韋爾德作品集》中。安東尼奧·杜阿爾特·戈梅斯·萊亞爾(1848~1921)也是這壹時期的著名詩人,著有《反對基督》和《壹個世界的末日》等詩集。
其他現實主義小說家還有弗朗西斯科·特謝拉·德·克羅斯(1849~1919),若澤·弗朗西斯科·特林達德·科埃略(1861~1908),以及若澤·瓦倫廷·菲亞洛·德·阿爾梅達(1857~1911)等。若澤·杜阿爾特·拉馬略·奧爾蒂岡(1836~1915)曾經參與反對科英布拉派的論戰,後來受到埃薩·德·克羅茲和特奧菲洛·布拉加等人的影響,轉而成為科英布拉派的重要成員,曾與他們二人***同主辦《投槍》雜誌,著有《荷蘭》(1883)等遊記作品。
這壹時期較有影響的作家還有自然主義小說家阿貝爾·阿卡西奧·德·阿爾梅達·博特略(1856~1917),著名的詩人安東尼奧·坎迪多·貢薩爾韋斯·克雷斯波(1846~1883),安東尼奧·若阿金·德·卡斯特羅·費若(1862~191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