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哪壹個人只要把名號亮出,就能把倭寇嚇退?

哪壹個人只要把名號亮出,就能把倭寇嚇退?

戚繼光是華夏抗倭英雄,名氣絲毫不弱於霍去病、冉閔等人;當時山東沿海壹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有心殺賊,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因而備受張居正賞識,進署都指揮僉事壹職。

由於明朝的主要防禦對象主要是北方的蒙古,所以明朝的精銳部隊都在北方九邊防禦蒙古入侵;加上南方常年無戰事,所以在南方的軍隊都是戰鬥力極為低下的,加上南部的富庶,所以成為倭寇進犯的重災區。

戚繼光因為在山東防禦倭寇頗有成效,因此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並擔任參將壹職,防守寧波、紹興、臺州三郡。1557年,倭寇進犯樂清、瑞安、臨海等地,戚繼光率軍前往救援,但因為道路隔絕而沒有來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繼光的罪。

只能說,朝中有人好做事的;戚繼光在剿滅倭寇的時候,可以說是要人有人,要錢就有錢,不過戚繼光也的確有本事,在任期間,先後爆發臺州花街之戰、白水洋戰鬥、長沙之戰、橫嶼島渡海之戰、牛田之戰、林墩之戰、福清葛塘之、平海衛戰鬥、仙遊之戰、王倉坪戰鬥、蔡丕嶺戰鬥,剿滅倭寇十余萬,而自身損失寥寥無幾。

倭寇再也不敢進犯東南沿海,朝廷見戚繼光如此神勇,於是又調戚繼光北方抵禦蒙古韃靼,戚繼光鎮守的薊門固若金湯,北蠻子無法攻入,於是轉而進犯遼東,戚繼光率兵增援,協助遼東守將李成梁將其擊退,朝廷封戚繼光為太子太保,又進封少保。

但是在戚繼光最大的後臺張居正死後,給事中張鼎思趁機上言戚繼光不應該放在北方,於是戚繼光被朝廷調往廣東;數年後給事中張希臯再次彈劾戚繼光,戚繼光因此遭到罷免,回鄉後病死。

戚繼光自身的確有本事,但可能成也張居正,敗也張居正;不過戚繼光終究是幸運的,雖然人生的最後幾年有點悲慘,但傳奇的壹生註定了戚繼光會青史留名。

有壹人功勞不比戚繼光小,卻因後臺無人,導致壹生籍籍無名,這人就是俞大猷;俞大猷早期拜王宣、林福為師學習《易經》,得到蔡清的真傳。後以拜趙本學學習用《易》推演出來的兵法。

俞大猷曾經說兵法術數從五起,猶如人身有手、足、頭五體壹樣,雖然領有百萬之眾,但可以使他們協調壹致、合為壹人之用。之後又跟隨李良欽學習劍術。

戚繼光是繼承祖上的職位成為大明官員,而俞大猷家世遠遠比不上戚繼光,在俞大猷的父親病逝後,俞大猷放棄學業,繼承了百戶的世襲職務,後中武舉人,被任命為千戶,守禦金門。

雖然俞大猷剛開始的經歷了不少挫折,但終究還是得到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得到了領兵出戰的機會;俞大猷壹生幾乎都在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他所率領的“俞家軍”甚至能將敵人嚇退。

俞大猷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以及趁機作亂的偽倭寇。俞大猷雖然戰功累累,卻經常被彈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領軍功,但俞大猷卻從來不會計較,仍舊全力打擊倭寇。

俞大猷創立兵車營,設計創造了用兵車對付騎兵的戰術。官授平蠻將軍,死後被追謚為武襄。著有《兵法發微》、《劍經》、《洗海近事》、《續武經總要》等軍事、武術作品,後人將俞大猷生平所作詩詞等編匯成《正氣堂集》。

當然,鐵血大明,在倭寇犯海之際,誕生了無數抗倭英雄,但是能留下名字的卻寥寥無幾,更多的是成為歷史上的壹具無名白骨,為這些曾經默默守護華夏子民的無名英雄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