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飲湖上初晴後雨的古詩是蝦米?急求!

飲湖上初晴後雨的古詩是蝦米?急求!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作品註解

①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就好像水要溢出。

②方好——正顯得美。

③空蒙——細雨迷茫的樣子。

④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

⑤相宜:也顯得美麗動人。

編輯本段

作品大意

解釋1: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蕩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在陰雨的天氣裏,山巒在細雨中迷蒙壹片,別有壹種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麽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

解釋2: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麽的美麗多嬌。

含義

詩人在飲酒時同時享受了西湖的兩種風光——晴、雨,於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推出西湖的陰柔之美和天然姿態。

句義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致,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蕩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蒙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壹番奇妙景致。“瀲灩”,波光閃動。“空蒙”,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裏,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壹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裏,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壹人們***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壹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麽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致,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采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壹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淡妝濃抹總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謫居杭州期間創作的壹組七言絕句,***有5首,其中第壹首最為著名。

作品名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創作年代: 北宋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者: 蘇軾

目錄

詩詞原文其壹: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詩詞譯文第壹首:

第二首:

詩詞鑒賞詩詞原文 其壹: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詩詞譯文 第壹首:

第二首:

詩詞鑒賞

展開 編輯本段詩詞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總***5首如下:

其壹: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魚鱉逐人來, 無主荷花到處開。 水枕能令山俯仰, 風船解與月徘徊。

其三:

烏菱白芡不論錢, 亂系青菇裹綠盤。 忽憶嘗新會靈觀, 滯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獻花遊女木蘭橈, 細雨斜風濕翠翹。 無限芳洲生杜若, 吳兒不識楚辭招。

其五:

未成小隱聊中隱, 可得長閑勝暫閑。 我本無家更安往, 故鄉無此好湖山。

編輯本段詩詞譯文

第壹首:

烏雲上湧,就如打翻的墨汁,卻又在天邊露出壹段山巒,明麗清新, 雨珠如跳動的珍珠,飛濺入船。 忽然間狂風卷地而來,吹散了滿天的烏雲,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鏡,明媚溫柔。

第二首:

放生的魚鱉跟隨人來,池塘裏荷花到處開放。從水中看山如倒過來,開船隨風在月下徘徊。

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其壹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註釋] 1.望湖樓:在杭州西湖邊。 季節;夏季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遮:遮蓋,掩蓋。 3.跳珠:跳動的珠子。 4.卷地風:龍卷風。 - 註詞釋義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樓:又名“看經樓”。五代時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邊昭慶寺前。 醉書:喝醉酒時所寫。 翻墨:指黑雲籠罩,翻滾如墨。 遮:遮蔽,遮蓋。 白雨:雨很大,看過去白花花的。 跳珠:激起的水花像白珠。 卷地:大風翻卷著從地上吹來。 水如天:遠遠望去,水天壹色,連成壹片。 古詩今譯 烏雲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打入船內。卷地而來壹陣大風忽然間把雨吹散,風雨後望湖樓下波光粼粼水天壹片。 名句賞析——“白雨跳珠亂入船。” 這首詩歌,作者描寫了自己在望湖樓上飲酒時所見到的西湖山雨欲來和雨過天晴後的景色。作者先從暴雨臨前寫起,其景象是天上黑雲翻滾,就像濃濃的墨汁在天邊翻轉,遠處的山巔在翻騰的烏雲中依稀可辨,這個時候,如註的驟雨就已經來到。大雨裹挾著白色的雨點砸在船上,水花四濺,仿佛千萬顆珍珠,從天上傾倒而下。正在人們感受暴雨的壯觀場面的時候,壹陣狂風席地卷來,壹下子吹散了烏雲和大雨。雲開日出,望湖樓下水面平靜如鏡,空氣清新,遠遠望去,水天壹色。詩人善於渲染氣氛,從陰雲壓近湖面、急雨驟降的壯闊,寫到煙消雲散,雨過天晴,用筆跌宕起伏,而又從容不迫,描寫天氣變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頗有戲劇性場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亂入船”壹句,最為傳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賞這首詩,他50歲時再到杭州,特意又寫詩說:“還來壹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足見他對這首詩的喜愛。 [解說] 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壹場來去匆匆的暴雨。第壹句寫黑雲翻滾,第二句寫大 雨傾盆,後兩句寫雨過天晴。大自然變化多麽迅速,詩人用筆又多麽神奇。 第三句寫風:猛然間,狂風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剎時雨散雲飛。“忽”字用得十分輕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最後壹句寫天和水:雨過天晴,風平浪息,詩人舍船登樓,憑欄而望,只見湖面上無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壹樣的明凈,壹色的蔚藍。風呢?雲呢?統統不知哪兒去了,方才的壹切好像全都不曾發生似的。 詩人先在船中,後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雲翻、雨瀉、風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讀起來,妳會油然產生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壹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壹色的美麗風光。

開放分類:

文學,古詩,蘇軾的七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