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低頭族 讓心與心靠得更近 “低頭族“正成為現代社會的壹個流行詞,它是指那些在走路、乘坐交通工具或吃飯時,幾乎都低頭玩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人。 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壹項調查顯示,77%的人每天開機12小時以上,33.55%的人24小時開機,65%的人表示“手機不在身邊會有些焦慮”。 亞洲人更愛隨時低頭玩手機。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坐在妳的對面,妳卻在玩手機。”因為工作需要,Small經常到國外出差。Small發現,相比於外國人聚餐時的“愛傾談”,中國人即便到了國外,也少有心情欣賞異域風情,而是更願意低頭玩手機、發微信。 統計發現,亞洲人尤其是東亞人最喜歡隨時玩手機,面對“低頭玩手機”帶來的亞健康、頸椎病、眼睛酸痛、手指酸麻等癥狀,中國人仍然樂此不疲。 全民“微信粉”“病癥”皆不輕? 近日,“80後”的小燕發現60歲的老爸也愛上玩微信,頻繁地在朋友圈裏發照片。然而,面對每天早晨的“三百條留言,壹百條朋友圈”和24小時裏不時傳來的“叮叮”聲,不停地劃呀劃、復制、粘貼、轉發……微信粉們也都在感嘆時間的“碎片化”。 白領阿文則覺得自己已經得了“微信強迫癥”:“時不時就想去朋友圈,看看大家都有些什麽新鮮事發生。如果是自己發了照片,就更加迫不及待地希望看到朋友們作何評論。”微信故障了,朋友圈的“重度患者”Mimi更是難受得心如貓抓。有時她每隔5分鐘刷新壹次朋友圈,感覺到“無比失落”,感覺玩微信已經到了“強迫”的邊緣。 別做信息時代的“套中人”。 為什麽中國人對於微信等移動社交工具如此熱衷?復旦大學社會學專家趙民表示,微信的火熱從最核心的原因來看是它很好地滿足了人們社會交往的需要。“由於手機網絡使得人們能跨越時間、空間地進行溝通交流,為溝通提供了目前來看最大可能的便利性,因此,其起到的正面作用毋庸置疑。”而“朋友圈”的照片分享則很好地滿足了人們自我欣賞的需要。此外,“中國人、東方人的個性比較含蓄,很多感情難以當面表達,而微信創造出了壹定的時空距離感,表達方式又可以通過錄音、文字、照片等多種方式,更容易受到東方人的歡迎”。 但是低頭玩手機隱患也很大。低頭族群體不但會有身體健康的隱患,如:視力下降、易疲勞、頸椎腰椎疾病等,還會有心理方面的困擾。低頭族的日常生活被電子產品侵蝕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會受到影響,開始漠視身邊的事情,而對網上陌生人的帖子更感興趣,這會讓青少年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更有壹些年輕人,壹離開手機便發慌、緊張、心神不寧。其實這類人群已經出現了心理問題,需要進行相應的心理矯正。 心理專家建議,請合理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做這些工具的主人,而不是成為信息化時代裏的“套中人”。 |
試題分析: 壹個由手機引發的新聞讓我們看到這個社會話題背後的A面和B面:A面是在移動通訊無所不在的今天,手機綜合癥已經成為當前人們生活的壹種病態;B面是隨著老年社會的到來,我們該怎樣緊緊聯系起自己和長輩的關系,讓尊老敬老成為社會的壹種常態,而不只是壹句掛在口頭上的流行語。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們坐在壹起,妳卻在玩手機。”這是壹度在網上流行的話語,深刻揭示了互聯網時代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無論是坐車、旅行,還是任何有可能獨處的時刻,常常會見到拿著手機玩微博、看小說的人,手機於人的重要性可見壹斑。 老人摔盤子背後,其實還影射出當前社會所缺失的壹種對老人的關懷。“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人人都會背誦的詩句其實早已淡出了人們的大腦。當父母漸漸老去,而我們正當年輕,在為工作生活打拼的時候,常常為“沒能回家看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反正有的是時間,總有時間孝敬照顧老人的。哪知時日不可待,在各種“借口”中,我們錯過了壹次又壹次盡孝的機會。而即便機會來了,我們卻會像新聞裏那些晚輩壹樣,不是玩手機,就是完全忽視老人的存在,和同齡人聊生活和工作。 通訊事業的發展是因人的需要,而現在卻更像是手機主宰著人類。遊戲、微博、微信等等的這些充斥著人們生活中的每壹分每壹秒,讓人的心沒有壹刻是靜下來,留給自己、留給身邊的人們。整個社會向著壹個冷漠無情的數字化時代進展著。是時候,讓我們做回自己的主人,我們可以從吃飯的時候將所有人的手機堆放在壹邊開始做起,找回人與人之間那種美好的溝通,溫暖的語言與接觸,讓人與人心中隔的天涯化作咫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