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詞知識專題講座稿

詩詞知識專題講座稿

詩歌專題知識講座

詩歌是壹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壹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壹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壹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壹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誌,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壹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壹、詩歌類別

古詩從形式上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是相對於近體詩而言的,從字數看,基本上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四種;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隋唐時期的古體詩,題目中壹般有“行、吟、歌、引”等標誌性字眼。近體詩是指隋唐時期出現的比較講究音韻格律的詩歌,又稱“格律詩”,大致可分為絕句和律詩兩種;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較嚴格,講究二、四、六、八押韻;壹首詩的句數也有限定:絕句四句,律詩四聯八句,其中壹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律詩的頷聯、頸聯必須對仗。

古體詩

(古風)四言古詩如:《詩經》古體詩的特點

①作者是唐代以前的詩歌,壹般都是古體詩。②唐詩中凡題目裏有“行、吟、歌、引”等標誌性字眼的均為古體詩。②每首詩的句數不限,可長可短。

五言古詩如:陶淵明《歸園田居》

七言古詩如:白居易《琵琶行》

李賀《李憑箜篌引》

雜言古詩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近體詩

(格律詩)絕句五言絕句如:王之渙《登鸛鵲樓》近體詩的特點

①壹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②詩歌有嚴格的音韻格律要求,即絕句二四押韻,律詩二四六八押韻。

七言絕句如:杜牧《泊秦淮》

律詩五言律詩如:杜甫《春望》

七言律詩如:杜甫《登高》

另外,依據不同的標準和角度,詩歌還可分成不同的類型,如從藝術手法上分,有寫景抒情詩、即事感懷詩、詠物言誌詩;從表現內容上分有:田園詩、邊塞詩、懷古詩、羈旅詩、思鄉詩、登臨詩、閨戀詩、哲理詩、遊賞詩、送別詩、詠史詩等。

二、詩歌形象

對詩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詩歌鑒賞的要點。詩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類:

①詩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詩經·靜女》刻畫了壹對青年戀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熱烈癡情、淳樸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潑、伶俐俏皮靡不畢現。唐代詩人張誌和在《漁歌子》中塑造了壹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從容自適的漁父形象。

②詩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過山村清幽明麗的景色的描寫,我們也窺見了詩人閑適超逸的隱者形象。

③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都是詩歌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詩中寫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雲、紅葉等景物,都構成了形象,且以楓林中經霜的紅葉最具神韻。詩歌中的形象傾註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具體言之,古詩中常見的形象有以下幾類:

①豪放灑脫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聖賢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②憂國憂民、青衫淚濕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對外歡顏。……吾廬獨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並不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壹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瑟琶行》),著壹“泣”字與“濕”字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

③歸隱田園、鐘情山水的形象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寫的就是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說明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王維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詩中描寫了山村風光和朋友歡聚的生活場面,像壹幅田園風景畫,使人見了,樂而忘返。

④愛民惜才的形象

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摟,不拘壹格降人才”(《己亥雜詩》),其對人才的渴求,毫無遮攔地表現在字裏行間。

⑤兒女情長的形象

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詩歌寫了暮春時節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後相思的綿綿情意,表達的是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

三、思想情感

詩歌,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無論是詠物還是懷古,都會寄寓著詩人壹定的思想感情,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感悟是詩歌鑒賞的重點。

評價詩歌思想內容應註意以下幾點:

①應聯系詩人的生平事跡、創作風格。如辛棄疾曾經在抗金鬥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後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所以其詞多為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鬥生活,或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

②應聯系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反映在邊塞詩的創作中,雖有對塞外惡劣環境的描寫,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豪情,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蕩。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③避免先入為主,具體詩歌具體分析。許多大詩人往往是多面手,其詩歌的風格也是豐富多彩的,比如杜甫的詩歌固然沈郁為多,常常抒寫憂國憂民的慨嘆,但也有象“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這樣輕快明麗的詩句;李清照的詞風固然多為婉約淒切之作,但也有“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這樣豪邁的詩句。因此在賞析的時候應具體作品具體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④細讀序言和註釋。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壹個不長的“序”,或在詩後附有註釋,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

古詩詞中所抒寫的思想感情非常寬廣,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幾方面:

①憂國憂民戰亂離散的痛苦: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反映社會黑暗,揭露統治者腐朽: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表達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林升《題臨安邸》“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達對山河淪落國破家亡的痛楚:陸遊《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揭露統治者的橫征暴斂窮兵黷武:杜甫《兵車行》

②建功報國

保家衛國的決心,建功立業的豪情: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陸遊《書憤》

貶官謫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悶: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懷才不遇的寂寞,報國無門的激憤: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年華消逝的感慨,壯誌難酬的悲嘆: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③思鄉懷人

天涯羈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

思親念友的孤獨: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征夫的思鄉:範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閨中怨婦的懷人: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李白《樂府》(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

依依惜別的深情: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贈汪倫》情深意長的勉勵: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④超塵脫俗

寄情山水的悠閑,退隱田園的淡遠: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厭離官場的險惡,歸耕隱居的自在:陶潛《歸園田居》

⑤感時傷逝

昔勝今衰的滄桑,時事變遷的感慨: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青春易逝的傷感,時不我予的焦慮: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四、詩歌意境

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壹。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圖景。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

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壹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如陶淵明《歸園田居》描繪出壹種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村勞動生活場景,作者那種淡泊寧靜的心情就蘊含在這

種生活的場景中。這種包含著作者感情的場景,就構成了這首詩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觀書有感》,描寫了由於有“源頭活水”不斷註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

陳腐,永不汙濁,永遠深且清的“方塘”,但詩中的“方塘”,不僅僅是自然的方塘,它還包孕著作者讀書的心得,從而構成了這首詩的意境,既給讀者美的享受,

又給讀者哲理的啟迪。

五、藝術手法

如果讓妳對所給詩歌的藝術特色進行鑒賞,壹般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入手:

從煉字角度:著重分析該字詞的表達效果,對主旨所起的作用。

從名句角度:著重分析該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對主旨所起的作用。

從修辭的角度。該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常見的修辭手法有這樣壹些: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反復、反問、設問、借代、雙關、互文(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等。

從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從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聯想、烘托或對比襯托(動靜相襯、以有聲襯無聲等)、托物言誌、化用典故、借古抒懷或借古諷今、虛實相生、比興寄托、比喻象征等。

⑥從音韻的角度:如長短句間雜的,讀起來錯落有致,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多用疊詞的,講究押韻的,則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性。

下面著重談談古代詩詞中常用的的幾種藝術表現手法

1.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詩經》中的“國風”,杜甫、白居易的詩等。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賀的詩歌就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2.借景抒情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大漠古道、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無限離愁別恨。壹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最典型的如《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沈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壹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3.托物言誌

托物言誌是詩歌散文中經常運用的表現手法,即作者借助對某種事物的刻畫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種品格誌向。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采用托物言誌的手法,借荷花這壹形象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保持高尚節操的人生追求。清代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借梅議政,運用托物言誌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願望。茅盾的《白楊禮贊》,借中原地區常見的白楊樹來表現解放區廣大軍民不屈不撓、力求上進的精神。古詩中,象駱賓王的《獄中詠蟬》就是通過刻畫餐風飲露的秋蟬的形象來表明自己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陳子昂的許多感遇詩也往往采用托物言誌的手法,或借助香蘭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來抒寫心中的懷才不遇之慨。

4.對比烘托

對比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壹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則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淒涼孤獨而悲傷的心情。古詩中常見的壹些“藝術辯證”的手法,也要註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時,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等相結合,互相形成對比映襯,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5.化用典故

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凝練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6.聯想和想象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壹片,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淩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大膽豐富的想象也常表現為誇張手法的運用。所謂誇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借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該句就運用了誇張和烘托的寫法來表現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賀的《夢天》“遙望齊州九點煙,壹泓海水杯中瀉。”在詩人的眼中茫茫中國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塵煙九點,浩渺無邊的東海成了杯中之物,通過想象和誇張的手法,抒寫了詩人對人事滄桑的深沈感慨。7.比興象征

比喻本是壹種把壹事物比成另壹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壹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

如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巧借新婦拜見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滿希望的心理,寫自己應試前緊張而又希望得到賞識的心態。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早春新葉萌發,詩人在壹陣驚喜中忽發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雙靈巧的手,擺弄那富有靈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細葉的吧!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了,情感更濃郁了。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鵬、天馬、雄劍及高山大河,來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歡選取高潔美好的事物如明月、鳳凰、松柏、美人等來象征人品節操;又常選取遭摧殘、受拘羈的人物事件來比喻他的經歷和處境。屈原的詩歌也有這壹特點,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賢能,以燕雀烏鵲比喻小人。

六、風格流派

由於詩人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就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風格。成熟的詩家詞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如:李白詩豪放不羈,仙氣滿卷;杜甫詩沈郁頓挫,憂國憂民;王維詩詩中有畫,富有禪趣,靜美幽獨;樂天詩雅俗***賞,清淺可愛;李賀詩奇詭譎幻,鬼氣森然;賈島詩推敲苦吟,峭瘦清寒;杜牧詩曠達俊爽,清麗自然;李商隱含蓄典雅,悱惻纏綿,如此等等。評價古詩詞的風格常用到下面壹些詞語:

①雄渾雄渾指力的至大至剛,氣的渾厚磅礴。其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氣呑宇宙,氣度豁達,氣慨恢宏,氣宇軒昂,氣勢浩瀚,氣魄雄偉。它如奔騰咆哮、洶湧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蕩漾、漣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橫空出世、千嶂連雲的昆侖山,而不是壹丘壹壑、小巧宜人的蘇州園林。在具體作品中,有的壯誌淩雲、剛毅雄健,如劉邦《大風歌》;有的慷慨悲歌、視死如歸,如項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達,豪情橫溢,如曹操的《觀滄海》。雄渾是盛唐詩歌的時代風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朝氣蓬勃的活力。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氣勢浩瀚,雄偉壯麗;孟浩然的《臨洞庭》“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氣魄宏大,氣勢壯觀;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何其高遠,多麽壯麗!這些詩句都可以以雄渾稱之。

②豪放豪邁奔放,謂之豪放。其特點既表現了作為主體的詩人的特點,又表現了作為客體的描繪對象的特點。就主體而言,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象奇特,誇張出格;誌向高遠,襟懷曠達;氣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蕩不羈。就客體而言,往往擁有巨大的體積、偉大的力量而顯示出特有的壯美、崇高,或顯示出渾茫、浩渺的無限闊大的景象,因而氣勢崢嶸,場面壯闊,境界縹緲,極目無垠。李白是豪放風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象奇特,誇張出格,是李白豪放詩風的特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氣勢浩蕩,壹瀉千裏。宋詞中的豪放派,以蘇、辛為最傑出代表,蘇詞註重將慷慨激昂、悲壯蒼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善於在寫人、詠景、狀物時,以奔放豪邁的形象,飛動崢嶸的氣勢、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代表作。“大江東去”二句,將在廣闊悠久的空間與時間中活動的人物壹筆收盡,氣魄恢宏,“故壘西邊”至“灰飛煙滅”是詠古,感情高昂而濃摯,而“亂石穿空”數句,將崢嶸的態勢、鮮明的色彩、巨大的音響,融於壹體,氣勢磅礴,給人以“挾海上風濤之氣的感覺”。“故國神遊”數句轉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沈郁,全詞的音調豪壯,“須關西大漢,執鐵板”而唱。

③沈郁如果說豪放是火山爆發,沈郁就是海底潛流。當詩人飄逸飛動、奔放不羈時,就形成豪放;當詩人沈思默處、憂憤填膺時,就變得沈郁。李白豪放,其體輕,其氣清,故裊裊上升,飛入雲霄,若野鶴閑雲,隨處飄逸;杜甫沈郁,其體重,故沈沈下墜,潛入心海,感情激蕩,回旋紆曲。何為沈郁?沈郁,就是指情感的渾厚、濃郁、憂憤、蘊藉。“沈則不浮,郁則不薄。”杜甫之詩,為濃郁之極至。憂愁是杜詩沈郁的主要內容,他的憂愁,不只是個人的,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這種憂愁具有豐富的情感層次,使其沈郁獲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價值。他的“三吏”、“三別”、《兵車行》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沈郁的力作。

④悲慨觸景生情,睹物傷懷,悲壯慷慨,謂之悲慨。大凡詩人,慨嘆風雲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擊人民災難之重,身受命運坎坷之苦,郁積壯誌未酬之憤,而憂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見悲慨是時代的心聲,詩人的呼喊,詩人面對動亂的現實,出於嚴肅的責任感,遂作悲慨。陳子昂的詩,就以悲慨而馳譽詩壇。《登幽州臺歌》是最激動人心的悲慨之詩。詩人懷著壯誌難酬的極度悲憤,登上城樓,泫然流涕,感慨萬端。面對著悠悠蒼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筆,勾勒出過去、現在、未來連綿不斷的時間圖卷,描繪出遼闊無垠的宇宙空間畫面。其悲壯歌聲,響徹雲霄,慷慨之氣,橫絕太空。

⑤沖淡沖淡即沖和淡泊,含有閑逸靜穆、淡泊深遠的特點。王維的山水詩有閑靜淡遠的特點,他是沖淡派大師。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鳥鳴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這裏,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人間的紛爭,沒有外界的紛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山水花鳥的生機。詩人盡情地消受著、欣賞著、陶醉著,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變成了大自然的有機體了。詩人筆下的大自然,無不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回旋著詩人的聲音,震蕩著詩人的靈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詩人筆下的大自然,就是詩人自己,它反映了詩人沖淡的心情。詩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這種消融,是把主觀的情思化入客觀的景物中,追求忘我無我的靜謐空寂的境界,這就是沖淡的極至。

⑥曠達即疏狂不羈,通脫豁達,瀟灑飄逸,高潔特立,代表作家是蘇軾。蘇軾的詞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曠達的詞風。有雄才大略而又懷才不遇的蘇軾,既要堅持不茍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既要盡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帶有典型的曠達的特征。“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這樣的詩句,就帶有明顯的曠達的色彩。蘇軾有時是盡力擺脫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讓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無始無終的運動中得到永恒;讓人生的種種苦惱在超乎現實的純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脫,讓自己從與社會的種種矛盾中凈化出來,與大自然天造地設的規律相和諧。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人生現象與自然現象、人生哲理與自然規律等量齊觀,泯滅了時空物我的界限。上闋才以不能“乘風歸去”為憾,馬上又以“何似在人間”自解;下闋才以“人有悲歡離合”為憾,馬上又以“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解,從而從大自然中得到慰藉與啟迪,擺脫了人生苦惱。

詩歌流派則指思想觀點、藝術見解和藝術風格相同或相近的詩人所形成的自覺或不自覺的結合體。詩歌的流派在盛唐最為典型,有以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有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詞的流派在宋代最為成熟,有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為代表的婉約派,有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同壹流派詩人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風格,他們在題材的選擇、形象的塑造、語言的運用以及創作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方面,都有許多***同點。例如婉約派詞寫得比較婉曲含蓄,多以艷情為題材,嚴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詞,則反映比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思想內容則不拘於傳統的離愁別緒,不嚴格遵守音律。但同壹流派的詩人不只有壹種風格,他們可以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同為豪放派,蘇詞曠達灑脫,辛詞則慷慨憤世。

七、鑒賞程式

古詩鑒賞是較難的知識,拿到題後先看壹下詩歌是哪壹類。古詩壹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誌。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壹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誌詩主要領悟物和誌的關系,借何物顯何誌,這是第壹步。

第二步,到詩詞的後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誌)。

第三步,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壹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麽畫面,這些畫面有什麽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麽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風格),必看註釋(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詩眼常常在此),必看題幹(題幹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

第五步,看壹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這樣古詩鑒賞就很容易做了。組織成文時壹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這是壹首什麽類型的詩,詩人攝取了哪些景物組成了怎樣壹幅畫卷(或通過什麽形象的描寫刻畫),從中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在藝術特色上,主要運用了什麽表現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現在壹般將唐詩分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

初唐(618-713),前期詩壇上流行的是南朝形式主義詩風,宮體詩充斥詩壇——上官儀所創制的“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是這個時期的代表。只有

王績自拔於流俗之外,詩風清新樸素。“四傑”突破“宮體詩”內容,繼有沈佺期、宋之問確立律詩新形式,最後是陳子昂痛斥齊梁詩風,高倡漢魏風骨。

盛唐(713-766),詩壇群星璀璨,百花燦爛——高適、岑參邊塞奇雄;王維、孟浩然田園悠然;李白飛揚跋扈、奇思萬千;杜甫俯身為民、沈郁頓挫。

中唐(766-835)詩歌繁富,流派眾多——韓孟詩派追求奇險;韓愈、李賀奇崛瑰麗;元稹、白居易平易流暢;劉禹錫、柳宗元清峻明麗;顧況詩句伸縮靈活,節奏變化多端;韋應物清新樸素、亦不乏精巧華美,明麗典雅;姚和、賈島圓熟工穩、精雕細琢;孟郊力度內斂,感人至深。

晚唐(836-906)政治惡化,民生疾苦:杜牧表面灑脫不羈,實則內心苦楚,意象明麗,氣骨俊逸;許渾格律圓熟、詩意警拔;李商隱感傷抑郁、秾麗綿密;溫庭筠意象精巧、結構回環;李群山情懷憂郁、襟抱不開;羅隱鞭笞時弊、批判尖銳;韓偓詩風綺麗、細膩婉約。

借詩歌理論最經典的司空圖《詩品》把詩歌風格分類:雄渾、沖淡、細濃、沈著、高古、典雅、洗練、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等是為二十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