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描寫蟬的詩句

關於描寫蟬的詩句

關於描寫蟬的詩句

1、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五代楚劉昭禹《聞蟬》

2、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

3、門柳不連野,乍聞為早蟬。遊人無定處,入耳更應先。《早蟬》

4、蟬發壹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聞新蟬贈劉二十八》

5、壹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於離塞鴻。《聞蟬》

6、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唐姚合(《聞蟬寄賈島》)

7、早蟬孤抱芳槐葉,噪向殘陽意度秋。也任壹聲催我老,堪聽兩耳畏吟休。得非下第無高韻,須是青山隱白頭。《早蟬》

8、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

9、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畫蟬》

10、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壹聲來枕上,夢裏故園秋。《聞早蟬》

11、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唐白居易《早蟬》

12、鬢蟬似羽。輕紈低映嬌嫵。憑闌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許。寶箏閑玉柱。東風暮。《垂絲釣》

13、新蟬忽發最高枝,不覺立聽無限時。正遇友人來告別,壹心分作兩般悲。《聞蟬感懷》

14、火雲初似滅,曉角欲微清。故國行千裏,新蟬忽數聲。《聞蟬》

15、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唐元稹《送盧詩》

16、蕭條旅舍客心驚,斷續僧房靜又清。借問蟬聲何所為,人家古寺兩般聲。《秋蟬聲》

17、蟬鳴兮夕曛,聲和兮夏雲。白日兮將短,秋意兮已滿。《聽早蟬歌》

18、新蟬終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雜,故人聞不聞。《聞新蟬寄桂雍》

19、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感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唐盧殷(《晚蟬》)

20、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減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晚蟬》

21、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壹年老,能令萬感生。唐司空曙《新蟬》

22、壹雨壹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聞蟬》

23、荷香清露墜,柳動好風生。微月初三夜,新蟬第壹聲。乍聞愁北客,靜聽憶東京。我有竹林宅,別來蟬再鳴。《六月三日夜聞蟬》

24、月出先照山,風生先動水。亦如早蟬聲,先入閑人耳。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早蟬》

25、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入淒涼耳,如聞斷續弦。唐劉禹錫《答白刑部聞新蟬》

26、高蟬旦夕唳,景物浮涼氣。木葉漸驚年,錦字因絡緯。稍斷當窗夢,更淒臨水意。清香筍蒂風,曉露蓮花淚。《聞蟬》

27、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壹年謝,能令萬感生。《新蟬》

28、壹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誌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唐雍裕之《早蟬》

29、何必雍門彈壹曲,蟬聲極意說淒涼。宋劉克莊《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

30、山蟬秋晚妨人語,客子驚心馬亦嘶。能閱幾時新碧樹,不知何日寂金閨。若逢海月明千裏,莫忘何郎寄壹題。《晚山蟬》

31、六月初七日,江頭蟬始鳴。石楠深葉裏,薄暮兩三聲。催衰鬢色,再動故園情。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早蟬》

32、齊女屏幃失舊容,侍中冠冕有芳蹤。翅翻晚鬢尋香露,聲引秋絲逐遠風。旅館聽時髭欲白,戍樓聞處葉多紅。《新蟬》

33、嬌聲嬌語。恰似深閨女。三疊琴心音壹縷。趓在綠陰深處。《清平樂(詠蟬)》

34、細聲頻斷續,審聽亦難分。仿佛應移處,從容卻不聞。《聽新蟬寄張晝》

35、清心自飲露,哀響乍吟風。未上華冠側,先驚翳葉中。《詠蟬》

36、楚人方苦熱,柱史獨聞蟬。晴日暮江上,驚風壹葉前。《和尉遲侍郎夏杪聞蟬》

37、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

38、散影玉階柳,含翠隱鳴蟬。微形藏葉裏,亂響出風前。《賦得弱柳鳴秋蟬》

39、蟬眼龜形腳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趨。如今饤在盤筵上,得似江湖亂走無。《詠蟹》

40、蟬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覺離家遠,貧知處事難。《與友人會》

41、夕陽門巷荒城曲,清間早鳴秋樹。薄翦綃衣,涼生鬢影,獨飲天邊風露。朝朝暮暮。奈壹度淒吟,壹番淒楚。尚有殘聲,驀然飛過別枝去。《齊天樂(蟬)》

42、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宋柳永(《雨霖鈴》

43、風蟬旦夕鳴,伴葉送新聲。故裏客歸盡,水邊身獨行。《風蟬》

李商隱 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及註釋

薄宦,小官;梗猶泛,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處漂流的木偶。

賞析

這是壹首哲理詩,借物喻人,詩中的蟬,實是作者自己。以蟬來比喻高潔,抒發了位卑寄人籬下的感嘆。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是白費,是徒勞,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這樣結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會不會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蟬,本來沒有什麽難飽和恨,作者這樣說,不是不真實了嗎?詠物詩的真實,是作者感情的真實。作者確實有這種感受,借蟬來寫,只要高和聲是和蟬符合的,作者可以寫出他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來,可以寫居高聲自遠(虞世南《詠蟬》),也可以寫本以高難飽,這兩者對兩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實的。

接著,從恨費聲裏引出五更疏欲斷,用壹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誌的感情推進壹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壹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裏接觸到詠物詩的另壹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來壹個轉折,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這壹轉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擴大了詩的內容。要是局限在詠蟬上面,有的話就不好說了。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作者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所以稱薄宦。經常在各地流轉,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田園將蕪胡不歸,更何況家鄉田園裏的雜草和野地裏的雜草已經連成壹片了,作者思歸就更加迫切。這兩句好象和上文的詠蟬無關,暗中還是有聯系的。薄宦同高難飽、恨費聲聯系,小官微祿,所以難飽費聲。經過這壹轉折,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聯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法寫蟬。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合,而又呼應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饑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油然自綠是對碧字的很好說明)。樹無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於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錢先生指出不僅樹無情而蟬亦無情,進壹步說明詠蟬與抒情的錯綜關系,對我們更有啟發。

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朱彜尊譽為詠物最上乘。 李商隱 蟬

《蟬》

作者: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註釋:

1、本以兩句:古人誤以為蟬是餐風飲露的。這裏是說,既欲棲高處,自難以飽腹,雖帶恨聲,實也徒然。

2、壹樹句:意謂蟬雖哀鳴,樹卻自呈蒼潤,像是無情相待。實是隱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職微。

4、梗猶泛:這裏是自傷淪落意。

5、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譯文:

妳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

妳雖含恨哀鳴徒然白費神勁。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

大樹依然蒼翠卻無絲毫同情,

我官職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園早已荒蕪雜草埋沒腳脛。

煩勞妳的鳴叫我得借以自警,

我也舉家操守象妳高潔不佞。

賞析:

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半首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它餐風飲露,居高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壹飽。後半首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胡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壹目了然。實屬詠物佳絕。

虞世南蟬的詩意

虞世南蟬的詩意

《虞世南蟬》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註釋:

1、垂緌:古人結在頷下的帽纓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2、清露:純凈的露水。古人以為蟬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流響:指連續不斷的蟬鳴聲。

4、藉:憑借。

詩意:

蟬垂下像帽纓壹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

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蟬聲遠傳的原因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

而不是依靠秋風。

賞析: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壹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壹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壹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壹,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壹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壹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壹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壹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壹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裏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壹正壹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的確是壹語道破之論。寓意君子應象蟬壹樣居高而聲遠,而不必憑借、受制於它物。表達出了詩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了壹種雍容不迫的氣韻風度。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雲: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壹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托,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本詩與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