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蓮子文言文的代表意思

蓮子文言文的代表意思

1. 蓮子象征什麽

蓮子有多種象征意義,有寓意早生貴子,多子多福;也有表達對情人的愛戀。

壹、“蓮子”是“連子”的諧音。蓮蓬包含了多個蓮子,古人寓意為“多子多孫,子孫滿堂”,古時婚禮習俗在新床上撒上花生蓮子棗子寓意早生貴子,多子多福。

二、“蓮子”即“憐子”,隱語極言對情人的愛戀。“蓮”諧音“憐”,而“憐”又是“愛”的意思,有表示愛戀之意。

表現在古代詩詞中,有直白的情思、純潔的感情、至死不渝的愛情等。1、《采蓮子·船動湖光灩灩秋》唐代:皇甫松 船動湖光灩灩秋,貪看年少信船流。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釋義:湖光秋色,景色宜人,姑娘蕩著小船來采蓮。

她聽憑小船隨波漂流,原來是為了看到岸上的美少年。姑娘沒來由地抓起壹把蓮子,向那少年拋擲過去。

猛然覺得被人遠遠地看到了,她因此害羞了半天。賞析:南朝以來,江南地區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說出“愛戀”、“相思”之類的字眼,而用同音詞構成雙關隱語來表示。

湖水灩灩起波,姑娘心裏也蕩起層層波瀾。突然,姑娘抓起壹把蓮子,向那岸上的小夥子拋擲過去。

這個充滿戲謔、挑逗和愛慕的壹擲,進壹步活靈活現地表現出江南水鄉姑娘大膽熱情的性格。姑娘采用了傳統的諧音包含的雙關隱語,巧妙地表露自己的情思,饒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這壹拋蓮子,實在是太大膽,不僅是人世間的禮法,連少女自己的矜持也不顧了。2、《西洲曲》南北朝:佚名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釋義: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長江北岸。

(她那)單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樣紅,頭發如小烏鴉那樣黑。西洲到底在哪裏?搖著小船的兩支槳就可到西洲橋頭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勞鳥飛走了,晚風吹拂著烏桕樹。樹下就是她的家,門裏露出她翠綠的釵鈿。

她打開家門沒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門去采紅蓮。秋天的南塘裏她摘著蓮子,蓮花長得高過了人頭。

低下頭撥弄著水中的蓮子,蓮子就像湖水壹樣青。把蓮子藏在袖子裏,那蓮心紅得通透底裏。

思念郎君郎君卻還沒來,她擡頭望向天上的鴻雁。西洲的天上飛滿了雁兒,她走上高高的樓臺遙望郎君。

樓臺雖高卻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欄桿上。欄桿曲曲折折彎向遠處,她垂下的雙手明潤如玉。

卷起的簾子外天是那樣高,如海水般蕩漾著壹片空空泛泛的深綠。如海水像夢壹般悠悠然然,伊人妳憂愁我也憂愁啊。

南風若知道我的情意,請把我的夢吹到西洲(與她相聚)。賞析:同樣是是雙關隱語的運用。

雙關隱語,是南朝樂府民歌中壹個顯明的特征,它在詩經時代的民歌和漢魏樂府民歌中很少見。壹說“蓮”與“憐”字諧音雙關,而“憐”又是“愛”的意思,隱語極言女子對情人的愛戀。

同時,“蓮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純潔,而“蓮心徹底紅”是說感情的濃烈。這些雙關隱語的運用使詩歌顯得含蓄多情。

3、《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金朝:元好問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

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

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

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釋義:問蓮花的根,有多少根須?蓮心是苦的又為誰而苦?並蒂蓮的花為什麽含情脈脈嬌嫩地相互對望,怕是大名府那兩個相愛的青年男女的化身,天公這樣的不公平:為什麽不教相愛的人白頭偕老,卻讓他們死於鴛鴦偶居的水塘中;夕陽西下悄然無聲。看來謝靈運經常遊覽的煙霧靄靄的名山勝水,瀟湘妃子殉情的湘江楚水,都不是這對兒女的斷腸處。

這對戀人相親相愛,本可以在靈芝仙草與吉祥晨露中,幸福生活長生不老。他們的感情即使“海枯石爛”情緣仍然長存,但被迫死去的幽恨是黃土無法掩埋的。

被害死去的韓憑夫婦所化的相思樹,隨著時光的流逝,又無緣無故地被秋風所摧殘。精美的小船稍稍停壹停,讓我再看看並蒂蓮 怕將來我載酒重來時,它們已紅瓣飄零,散亂地臥於風雨中了。

賞析:“問蓮根”三句,起首壹個“問”字引起人們的註意。“絲”諧“思”,意為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沈於荷塘,仍藕接絲連,愛情之思永存。

“蓮心”實指人心,相愛卻只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

擴展資料:

“蓮”的象征意義:1、美女 蓮花因為生長在水中,在眾多花卉中尤顯潔凈、高貴,所以人們經常把它比喻成美人。

蓮花與女性的淵源關系,讓後世文人對蓮花愛不釋手,湧現了相當壹部分文學作品,借蓮花描寫女子的美貌,往往將蓮花喻為美麗、純情的女子形象。2、愛情 由蓮之美,聯想到人之美,而由人之美又自然而然地使人聯想到情愛之美。

2. 知道“蓮子”的特殊含義嗎

在這裏談談我自己知道的含義

蓮子在男女之間有兩種含義,但是要看贈送者是誰,接受方又是誰。

如果是新婚,由長輩(壹般式娘家人吧)送給新婚的晚輩,蓮子就是連生貴子的意思,和花生紅棗桂圓差不多(花生就是要多生還要生出花樣來= = ,這三個加上蓮子就是早生貴子)

同時蓮子還有“憐子”(這裏的子是對男子的壹種敬稱或者愛稱)的諧音

由相戀雙方的女方送給男方,是委婉表達女方愛意的壹種方法

在歷史上蓮子還有壹種不代表男女之間感情的用法

有壹個對聯是“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憐子心中苦,離兒腹內酸,這裏的子是孩子的子,而不是上面代表的男子了)

這個對聯傳說是金聖嘆在死前說給他兒子的,表達了壹種父子或者(父母與兒女)之間生離死別的悲哀和不舍

3. 關於蓮的文言文

> █ 周敦頤 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皆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寶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或陸地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歡者特別的繁多。東晉陶淵明偏愛於菊;自李唐王朝以來,世上的人都特別的喜歡牡丹;可是我獨獨喜愛蓮花的出自於淤泥而不沾染汙穢的高潔,它經過清水的洗滌,顯得純凈而不妖媚。

它內心通達而外形剛直,不像藤蔓四處蔓延,也不像枝幹四處縱橫。香氣遠而清純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遠遠的欣賞而不可以肆意的褻玩也。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隱居避世之人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之人也。

而蓮花呢?是花中的君子也。噫!(感嘆詞,在此作助詞,以加重語氣)愛菊之人,陶淵明死後很少聽到。

愛蓮之人,與我同樣所好的又有幾人?(幾人又作何人)而愛牡丹之人呢,適合於大多數人也。 (葉依青) 賞析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

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 周敦頤來星子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壹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

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余飯後,他或獨身壹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並寫下了壹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

壹年以後,周敦頤由於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講學。他留下的蓮池和那篇《愛蓮說》,壹直為後來者珍視。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調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並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於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 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裏不尋常; 月明露冷無人見, 獨為先生引興長。

賞析《愛蓮說》,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 古人寫文壹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壹句話,都有二層意思,壹層喻物,壹層抒懷。

同樣,“出淤泥而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已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麽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汙。

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壹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

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著自已的壹份誌節。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眾”。開篇深沈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裏的之壹罷了。

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裏糾纏,只是直接縮景,壹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壹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

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汙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

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誌,可謂壹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

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嘆為觀止。可說通篇讀者都無壹絲喘息之機。

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壹番滋味。

“予謂菊,花之隱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壹體,不著絲毫痕跡。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壹言直接指責。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已比喻為君子。

君子難為,猶勝於避世也。從這壹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

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沈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壹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

或是像我壹樣的,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