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壹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壹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壹。
11世紀後,隨著經濟的復蘇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
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意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當時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壹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及其虛偽的禁欲主義。
另壹方面由於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天主教文化,於是他們借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
因此,文藝復興著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壹面,而並非單純的古典復興,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擴展資料:
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介紹:
1、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之壹,當時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壹。
莎士比亞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海瑟薇結婚,兩人***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夥人之壹,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
接下來1601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
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所有戲劇家的作品。
2、達芬奇
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意大利語: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著名畫家、科學家,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稱意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之壹。
他15歲左右到佛羅倫薩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的畫家、雕刻家,並成為軍事工程師和建築師。
1482年應聘到米蘭後畢業於意大利理工學院成為意大利著名建築師、畫家,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於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
1516年僑居法國,小行星3000被命名為“列奧納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麗莎》現在是巴黎的盧浮宮的三件鎮館之寶之壹。
3、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譯“米開朗琪羅”,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
他的父親是洛多維科·迪·萊昂納多·博那羅蒂·迪·西蒙尼(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他的母親名叫弗朗切斯卡·迪·內裏·德爾·米尼亞托·迪·錫耶納(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
他壹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 1564 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 3001 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對他的尊敬。
羅曼·羅蘭寫過《米開朗琪羅傳》,歸入《名人傳》中。米開朗基羅是《大衛》,《創世紀》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