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要點
1. 了解駢文的文體特點。
2.學習本文優美的語言。
3.了解相關文言知識及文學典故。
4.積累“故”、“盡”、“屬”、“即”等實詞義項,“且”、“矣”等虛詞的用法。
5.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法,理解作者復雜的感情。
重點講解
整體感知
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珍異的物產、傑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壹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後壹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由此看來,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
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餞別而作,但對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獨辟蹊徑。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謀篇,取舍立意,亦頗見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為例說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脈絡:
先用壹連串短句抒發感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後易老,李廣難對。”而後長短結合,抒發自己的憤郁悲涼:“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最後又用先短後長的壹組對偶表明心誌:“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鏗鏘的語調表達了自己不甘沈淪的決心。
精彩語句揣摩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賞析: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的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壹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賞析:這壹句素稱千古絕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壹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壹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壹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壹大特點。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賞析: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誌之士,面對壹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誌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沈放棄。東漢馬援雲:“大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本文的借代和謙辭
1.辨識六處借代用法
(l)棨戟遙臨:棨戟代閻公。
(2)檐帷暫駐:襜帷代車駕,實代宇文氏。
(3)仙人之舊館:代滕王閣。
(4)帝閽: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撫淩雲而自惜:淩雲代司馬相如的賦。因漢武帝曾誇其賦“飄飄有淩雲之氣”。
2.了解六個禮貌謙辭
(1)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家君,稱自己的父親。童子,王勃自稱。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縣的縣令,自己因探望父親路過這個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無知,(卻有幸)參加這場盛大的宴會。
(2)勃,三尺微命,壹介書生。
三尺、壹介,都是王勃的自稱。古人稱成人為“七尺之軀”,稱不大懂事的小孩兒為“三尺童兒”。“壹介”同“壹芥”,比喻自己很渺小。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壹個讀書人。
(3)他日趨庭,叨陪鯉對。
趨庭,快步走過庭院,這是表示對長輩的恭敬。叨,慚愧的承受,表示自謙。鯉對,指在父輩面前接受教誨。全句意思是,過些時候自己將到父親那裏聆聽教誨。
《滕王閣序》的用典
1.言簡意賅,含蓄有味——明用
所謂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並將其所具有的特殊含義加以擴大,變為泛指。《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虛;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天柱高而北辰遠”等句中的用典即屬明用典故。
“龍光”之典見於《晉書張華傳》,張華因鬥、牛二星間有紫氣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龍泉、太阿兩劍,兩劍的奪目光芒即龍光。“徐孺”之典見於《後漢書徐穉傳》,東漢名士陳蕃任豫章太守時不接來客,惟因家貧在家種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來訪,才設壹睡榻留宿。“紫電”之典見《古今註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把,其二名紫電。
“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12年磨壹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見《神異經》,昆侖山上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北辰”之典見《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這裏指北極星,喻指國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實現了表達上“意婉而盡,藻麗而富,氣暢而凝”(劉勰《文心雕龍》語)的效果,可謂言簡意豐,辭約蘊寓。
2.隱括旨義,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錄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語言,使典故貼近語境,又不違原意,起到恰當而曲折地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滕王閣序》中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孟嘗高潔,空余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屬暗用典故。
“馮唐”“李廣”兩典見《史記》,“梁鴻”“孟嘗”兩典見《後漢書》。這幾個典故比較熟悉,本文不再詳解。“貪泉”之典見《晉書吳隱之佳》,廣州北20裏的石門有水叫貪泉,據稱人飲此水必起貪得無厭之心,吳隱之至此,取泉水飲,並賦詩壹首:“古人雲此水,壹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涸轍”之典見《莊子外物》,此為語典,車轍無水,故曰涸轍,此處喻窮困的境遇。“阮籍”之典見《晉書阮籍傳》,身處魏晉間的阮籍,因不滿於司馬氏,便以飲酒來掩飾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駕車外出,也不順著路走,當前面有什麽障礙不能前進時,就痛苦著回來。
以上這些典故,或事或語,均由王勃化用為自己的語言,而用典中所蘊涵的卻是作者不為當世所用的自怨自嘆的復雜情感。但又由於王勃借用了“貪泉”“涸轍”之典,把自己強行振作、不甘頹廢的信念表露無遺。
3.說古喻今,比況自身——化用
化用即點化後使用。這是壹種作者將敘事詳備,文字較長的事典合理化簡點睛,以簡馭繁地表達情感的用典方法。《滕王閣序》中“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句即屬典故的化用。
“楊意不逢”之典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朝楊得意稟告漢武帝,說《子虛賦》為司馬相如所作,武帝召見相如,“天子大悅,飄飄有淩雲之氣”,而楊得意卻仍做個掌管獵犬的小官。“鐘期既遇”之典見《列子湯問》,上古伯牙鼓琴,誌在高山流水,只有鐘子期知其音。
以上兩個化用典故,涵蘊深刻。只有26歲的王勃受邀作序,但面對自己“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不禁興盡悲來,又不便直說,乃妙筆生花,化用典故,雖說的是古,而喻的卻是今,可謂比況自如,毫無斧鑿之痕。
4.多典濃縮,加強效果——連用
連用是指作者為了加強表達效果而在壹句之中驅遣幾個典故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用典方式。《滕王閣序》中典故連用的句子較多,下面僅舉壹例:“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句中連用四個典故,表明作者幸蒙閻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筆,施展才華的感激之情。
“謝家寶樹”之典見《世說新語言語》,謝安問子侄們,人們為什麽總希望子弟好?侄子謝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玉樹即寶樹,比喻不辱門庭的好子弟。“孟氏芳鄰”之典見《烈女傳母儀篇》,據說孟母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鯉對”之典見《論語季氏》,孔子曾立於庭中,其子孔鯉“趨而過庭”,孔子教誨他應學習《詩》《禮》。“龍門”之典見《後漢書李膺傳》:“膺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
以上四個典故在句中連用,極恰當地表達出了年輕的王勃受寵若驚而又自怨自嘆的.復雜心理,而且這幾個用典或正或反,給人以壹氣貫之的暢快淋漓之感。
《滕王閣序》寫景“四美”
《滕王閣序》的寫景頗有特色,作者精心構畫,苦苦經營,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寫山水,體現了壹定的美學特征。
1.色彩變化之美
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清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層巒聳翠”中的“聳翠”,“青雀黃龍之軸”中的“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尤其“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壹句,不囿於靜止畫面色彩,著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之句。
2.遠近變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當的方法,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壹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虹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渺的遠景。這種寫法,是《滕王閣序》寫景的最突出特點,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讀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壹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渾成之美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裏城外,相與為壹,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壹的審美觀。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更是寫景名句,水天相接,渾然天成,構成壹幅色彩明麗的美妙圖畫。
4.虛實相襯之美
“漁舟唱晚”四句,即憑借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裏。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敘寫景之能事。
總之,《滕王閣序》壹文的寫景頗具匠心,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壹氣呵成,使人讀完後猶如身臨江南水鄉,難怪韓愈情不自禁地稱贊說:“江南多臨觀之類,而滕王閣獨為第壹。”
高中語文《滕王閣序》教案 篇2教學目的
壹、了解駢文的文體特點。
二、學習本文優美的語言。
三、掌握“故”、“盡”、“屬”、“即”等實詞的義項,體會“且”、“矣”等虛詞的用法。
四、背誦課文2—5段。
教學設想
以誦讀法學習本文。
壹、閱讀註釋,疏通文意,體會駢文特點。
二、指導誦讀,註意停頓,通過誦讀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
三、利用句式特點理解實詞的義項及虛詞的作用。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壹課時
教學重點
壹、介紹寫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讀全文。
教學步驟
壹、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四庫全書總目》謂 “勃文為四傑之冠”。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鹹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司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2、寫作背景
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延讓賓客,勃不辭。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壹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沈吟不語。又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另說此文應為“二十六”歲時作,似以此說為是。
高宗時,洪州都督閻公某重修此閣,並於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王勃南下探親,路過這裏,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並寫下了《滕王閣詩序》。
3、關於滕王閣
“江南三大名樓”(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之壹。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了歌舞享樂的需要。這座江南名樓建於唐朝繁盛時期,又因王勃的壹篇《滕王詩序》而很快出名。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壹,有瑰偉絕特之稱。”
二、結合註釋及工具書,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基本流暢。
三、檢查朗讀情況。
1、找學生讀,正音。
2、朗讀指導:句子節奏劃分
節奏的劃分,關系到誦讀時語氣的準確性。
四字句的讀法只有壹種模式,如:豫章/故郡。
六字句的讀法有五種:①孟學士/之詞宗;訪風景/於崇阿。②臨/帝子之長洲;窮/島嶼之縈回。③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④響窮/彭蠡之濱;氣淩/彭澤之樽。⑤撫/淩雲/而自惜;幸/承恩/於偉餞。
七字句的讀法有四種:①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②龍光/射/牛鬥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③臺隍/枕夷夏/之交;秋水/***長天/壹色。④都督/閻公/之雅望。
3、再教師範讀。
4、學生齊讀(或自由讀)。
四、理清結構,把握段意。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壹部分(1):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同時交代了自己有幸參加盛宴的情況。
第二部分(2—3):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寫宴會的盛況,抒寫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五、作業
1、 熟讀課文。
2、 完成課後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壹、翻譯並分析第1—5段,背誦第2—5段。
二、重點語句分析。
教學步驟
壹、檢查朗讀情況:準確、熟練。
二、翻譯並分析第1段。
1、學生結合“註釋”翻譯第1段。
2、教師點撥,重點提示
3、朗讀第1段。
三、翻譯並分析2—3段。
1、學生結合“註釋”翻譯第2—3段。
2、教師點撥,重點提示:
(1)第2段寫滕王閣在山水之間。
(2)第3段登閣遠望所見山川之美。
(3)賞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故曰齊飛;秋水碧而連天,長天空而映水,
故曰壹色。千古絕唱。
同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壹句中自成對偶,叫“當句對”,這是王勃駢文的壹大特點。
3、朗讀、背誦第2—3段。
四、翻譯並分析4—5段。
1、學生結合“註釋”翻譯第4—5段。
2、教師點撥,重點提示:
(1)第4段寫宴會盛況,興盡悲來,感嘆天地之大,宇宙無窮;人生無常,盛衰有時,懷才不遇,報國無路。
興因何來:“爽籟”、“纖歌”、美酒,文士相聚,“四美”(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二難”(賢主、嘉賓)。
悲從何至:可知而不可更(盈虛),不可至(南溟、北辰),不可越(關山),不如意(仕途“失路”),聚短終散(萍水相逢)。
(2)第5段言自己雖遭時命之窮,但正因之以自勵,從消沈中振起,理想、誌節不變。
(3)賞析:“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老了應當更有壯誌,哪能在白發蒼蒼時改變自己的心誌?處境艱難反而更加堅強,不放棄遠大崇高的理想。表現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觀。
(4)學習+創新,寫出好的語言。
①“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春旗壹色。”(庚信《馬射賦》)
“旌旗***雲漢比高,鋒鍔與霜天比凈。”(王應麟《困學紀聞》)
“浮雲***嶺松張蓋,明月與蘭桂分叢。”(《唐德州長壽寺舍利碑》)
②“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班固《後漢書·馬援傳》)
(5)“四韻俱成”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3、朗讀、背誦第4—5段。
五、作業
1、 背誦2—5段。
2、 完成課後練習三、四。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壹、翻譯並分析第6—7段。
二、歸納總結駢文的特點及本文的寫作特點。
三、積累實詞義項及虛詞用法。
教學步驟
壹、 查2—5段的背誦情況。
二、翻譯並分析6—7段。
1、學生結合“註釋”翻譯第6—7段。
2、教師點撥,重點提示:
(1)第6段自述身世及懷才不遇的苦悶。用了大量的典故,涉及到大量的人物:終軍、班超、宗愨、謝玄、孟母、孔鯉、楊得意、司馬相如、鐘子期、俞伯牙。可見,要想寫好文章,要多讀,要積累。要“厚積而薄發”。王勃不是典故、人物的堆砌,而是用它們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兩者有機結合。光積累還不行,還要會用,為我所用。
(2)第7段回應盛宴,答謝主人閻公,收束全文。
3、朗讀、背誦第6—7段。
三、關於駢文
駢文,魏晉以後產生的壹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六朝駢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句為主,但常常夾有雜言。唐代開始,駢文的句式更趨規整,出現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駢文,所以在宋代壹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駢文的主要特點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語對偶。在聲韻上,駢文講究運用平仄,音律和諧。修辭上註重藻飾和用典。壹般說來,駢文多註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縛內容,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性。
四、寫作特點
1、句式錯落,節奏分明。
2、駢儷藻飾,辭采華美。
3、運用典故,簡練含蓄。
五、檢查課後練習三、四的完成情況,講評。
六、作業
1、 默寫2—5段。
2、 做“基礎訓練”。